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后,大兴土木工程,留下一系列千古难解之谜!撇开有“天下第一宫”之称的阿房宫与悬疑重重的骊山陵墓,中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秦直道堪称另外两大奇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守业能,创业更难。如果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那么修建秦直道所为何来?是为了“欲游天下”还是“巩固疆域”,是用来“开疆拓土”还是“显示霸主雄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秦直道筑成没不久,秦始皇就驾鹤西去了。
关于“秦直道”,史有明文,书有实据。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班固在《汉书》称:“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达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大将军蒙恬曾奉旨修道,动用人力多达40万,逢山开山,遇谷填谷,从大秦首府咸阳一直延伸到匈奴辖区,穿越子午岭,横贯鄂尔多斯高原,过黄河到达包头市,长达“千八百里”(相当于今700多公里),道宽一般为30米,最宽达60米左右,可并排行驶10至12辆大卡车,工期仅用了两年多(始皇陵车两年后沿直道返回咸阳)。由于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可算是历史上最早、最长、最宽“高级公路”。
凭借这一通道,大秦帝国的铁甲骑兵,从咸阳京畿到阴山脚下,只需三天三夜。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报怨”,远遁大漠戈壁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此道不仅对秦朝作用重大,对后代同样意义深远。西汉卫青、霍去病沿着这条直道出击匈奴,汉武帝出巡和昭君出塞也走得是这条直道。大唐李靖、李勣顺着此路抵御突厥,唐太宗也凭借此道检阅阴山防线。直到两宋元明期间,由于政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秦直道虽不是主干国道,但仍旧是一条通途,直到清朝初年才渐趋湮塞。
在今天洛河渡桥上,仍存一段引桥,高出现存河床大约20米,引桥断面犹如一块块砖坯垒积而成,夯土层由黑土、黄土、白灰和沙子相间夯实,与现代建筑中地基处理工艺几乎相同。由引桥北行,一条明显宽阔的大道顺着将台山山腰蜿蜒而去。西侧深沟发现几处十余米高类似锥形土堆,也是由沙土夯成,与史书记载相吻合。至于穿越山岭,基本沿山脊选线,主要以“堑山”为主,即在山脊一侧向下开挖,再取平路面。“直道坡度平缓,上山段坡度为2.6%,山脊段为10.4%,相当于今天二级公路标准”。
总而言之,秦直道作为一条历史“国道”,堪称古代南北大动脉,注入了太多神秘元素。
一、秦人如何来定地理方位?
秦直道覆盖区域,大多不为秦人所熟悉,而且行进路线跌宕起伏,直道不偏不倚修在低丘陵地带,往东是大沟地带,往西是沼泽地带,在洪水季节路很有可能被冲垮。如何在两年时间内,掌握了如此精确方位概念以及如此丰富地理学、地貌学知识?按常规思维,如果没有专业技术,要在两年半时间完成这项巨大工程,近乎痴人说梦。
二、秦直道如何穿越库布齐沙漠和黄河冲积滩平原?
一般认为,秦直道是在达拉特旗昭君坟附近北渡黄河。在北渡黄河前,先穿越库布齐沙漠(宽度约15公里),后经过黄河冲积滩平原(宽度约20公里),方能与鄂尔多斯境内北段遗迹衔接。秦直道如何通过库布齐沙漠(200多万年前形成)?如果是跨越直穿而过,那么2000多年前穿沙公路又是何等模样?国人依旧是一团迷雾。
三、秦直道是否多民族合作结晶?
作为“天下第一道”,秦直道是否为秦人独创?一直存在着争议。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让位赵惠文王,开始实施“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战略,展开对这条“直南”道路勘测、南渡黄河渡口营建等一系列活动。换句话说,这条“高速公路”可能蕴含了赵人的力量。
四、秦直道两千年前人脚印之谜
今年5月份,考古人员再次对秦直道进行大规模发掘。令人不解的是,在陕西富县境内遗址发现了3个秦朝儿童脚印,以及一些男人与妇女脚印。这些足迹从何而来?再一次为秦直道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五、秦直道高跨度大桥之谜
秦直道绵延700多公里,对于一些特别水系,两岸陡直挺拔,绝非堵塞、填垫所能解决,架桥是唯一途径方式。在两千多年前,修建一座跨度应该在100米以上的大桥,究竟选取什么方式与材料来进行?目前依旧难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