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黄土埋皇上

(2009-04-15 11:49:31)
标签:

山东

《水浒传》

隋唐演义

问君能有几多愁

汉更始帝

分类: 长安旧事

    中国有句俗话,“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黄土埋皇上。”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江南才子到底有多少?说不清楚,不过在江浙一带,每一处县博物馆都有几名甚至几十人状元名单,确是实情。说山东古代将多,恐怕沾了水泊梁山的光。至于陕西黄土埋皇上,却是举世公认的,这与陕西的历史有关。 

    江南多才子,名士自风流。自屈原以来,不管是“唐宋散文八大家”,还是明清的“江南四大才子”,这些文人墨客几乎都来自江南。即便当代,鲁迅、矛盾、巴金、老舍、曹禺六大家和数小家几乎都来自江南水乡。

    众所周知,与北方的先进文明相比,南方开发得较晚,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守法思想,北方明显要高于南方的。然而,正如一体之两面,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南方思想羸弱,却使得人们观念较为解放和活跃。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相对宽松的环境,容易造就大作家,容易生成大作品。北方则不然,由于开发较早,北方人大多倾向于政治,自然容易孕育出仁人志士,历史上多次统一南方就充分证明了这一切。

    山东出好汉,河北产响马。燕赵之地,自古就是侠士和刺客之邦,智勇远比财色看得重要。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仁义与忠孝同样备受推崇。作为两大传奇小说,《水浒传》也好,《隋唐演义》也罢,对中国影响实在太大了,甚至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巧合的是,两部小说均以农民起义为题材,核心人物和著名英雄都是典型的山东人,这些人从骨子里重义气、同生死、共患难,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山东人赢得无数尊重。

   《水浒传》一出,“好汉”一词永久尘封在山东。《隋唐演义》问世后,“响马”奖项彻底颁发给齐鲁大地。千百年来,孙武和孙膑被封为“千古战神”,秦琼和武松直接成了“好汉”的化身,戚继光夺走中国第一“民族英雄”之冠,张自忠更被日本人称为“中国第一男子汉”……三教九流,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更是数不胜数。

    关中自古帝王州。5000年文明,13朝古都,历经1100多年,前后有89位帝王长眠于三秦大地上,可谓中国之冠。自从皇帝在黄土高原崛起统一华夏之后,从西周作为帝都开始,先后经历了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莽、西晋、北周、西魏、前秦、后秦、前赵、隋、唐等十三个在此建都,还没有包括西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与唐末大齐黄巢、明末大顺李自成等4个政权在内。反之种种,无不旗帜鲜明的证明了深吸历史的厚重。

    其实,陕西黄土到底埋了多少皇上?只怕没有人说得清,89位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先不说补天女娲埋在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也不表中华始祖皇帝轩辕氏葬于黄陵县的桥山,单说西周9位天子,秦国26位国君,秦朝3位皇帝,西汉12位皇帝,东汉1位皇帝,新莽1位皇帝,西晋4位皇帝,前赵1位皇帝,前秦2位皇帝,后秦2位,大夏1位皇帝,北周5位皇帝,隋2位皇帝,唐朝20位皇帝。在这些帝王中,周文王、周武王、秦穆公、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可谓是家户喻晓。在他们执政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为后人留下无数财富。在中国历史上,永远都是那么星光灿烂。 

    追寻名人足迹,徜怀抒古豪情。一曲《长恨歌》,将华清池推向艺术之巅,白居易成就了一代天子的罗曼蒂克史。漫步在西安的街头,随便遇到一个俊男美女,指不定就是那个皇族后裔,这些都是陕西人民骄傲的资本。伴随着岁月流逝,一片秦砖汉瓦,一首隋歌唐诗,已被时光雕琢成文物,更何况那些皇陵国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两弯明月照耀两弯情。黄河天生羁傲不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其哺育之下,黄河汉子豪放壮硕,山东人深得真传,良将辈出;长江从来不瘟不火,日夜东流人不知,在其喂养之下,江南男子万般柔情,从而涌现出一批有一批才子;陕西黄土埋皇上,不是因为始皇帝埋葬于斯,皇帝之间惺惺相惜,而是那里长期是帝王之都,出于照顾考虑,皇家祖坟总不能太远。

    北方人天生豪放,可能与平原的地势有关。南方人比较含蓄,更多是阴雨天气影响的缘故。

    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柔情似水,就不像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那般豪情似山。换句话说,江南只会出烟雨楼,山东只会出梁山,陕西只会出兵马俑;江南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山东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陕西则是“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