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012-11-15 11:35:11)
标签:
孔子中国宋体物性新石器时代文化 |
分类: 论语凿度 |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凿[集解]孔曰:“为已,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邢疏:此章言古今学者不同也。古人之学,则履而行之,是为己也。今人之学,空能为人言说之,己不能行,是为人也。范晔云:“为人者冯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明今古有异也。古人所学己未善,故学先王之道,欲以自己行之,成己而已也。今之世学,非复为补己之行阙,正是图能胜人,欲为人言己之美,非为己行不足也。徒,空也。外空为人言之而已,无其行也。一云:徒,则图也。言徒为人说也。
韩愈李翱《论语笔解》:韩曰:“为己者,谓以身率天下也。为人者,谓假他人之学以检其身也。孔云‘徒能言之’,是。不能行之,失其旨矣。”李曰:“尧舜性之,是天人兼通者也。汤武身之,是为己者也。五伯假之,是为人者也。”
[朱子集注]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愚按: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
为己者,求诸于己,即是孔子反复强调的修己、躬行;为人者,不仅是“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的“徒能言之”之义,程子说“欲见知于人也”有道理,所谓“为人者”,是斤斤计较于名利,所以不从为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走上上达之路——处学,而时时刻刻关注着所学是否能在别人眼中博取名利。
度古今问题似乎是实践意识当中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必然问题,古今问题是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义的必有问题,可以说有了古今问题,文明就出现了;犹如个体的成长,时间意识的连续性作用和人我关系的界定,有赖于对时间意识的确立。不同的文明都存在这一问题,对于古代黄金时代的定义,是绕不开的问题。孔子也有自己的古今问题、黄金时代问题。
动物性的存在仅仅是在世间的平面上展开,而人类的文明则是在时间维度的纵深当中展开的。
从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的研究看,人类群体的文明步伐,虽然是以身体度量的变化为尺度,如脑容量的变化数据等实在是因为史前资料的短缺,不过从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岩画、墓葬中出现的随葬品等,可以看出,时间的维度已经有了纵深性,尤其是墓葬及随葬品的出现,表明此时的先民已经在认真面对时间向度上突然断裂的死亡问题,古今问题开始有了意义。
后一篇: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