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2012-11-08 11:25:00)
标签:
子产华文管仲黑体惠人 |
分类: 论语凿度 |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凿 《荀子·大略篇》:“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集解]孔曰:“惠,爱也。子产,古之遗爱。”
[唐以前古注]皇疏:言子産之德於民,不吝家資,拯救於民,甚有恩惠,故云惠人也。子産德行流於後世,有古人之遺風。子産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事在春秋第二十四卷,魯昭公二十四年冬傳也。
[朱子集注]子产之政,不专于宽,然其心则一以爱人为主。故孔子以为惠人,盖举其重而言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集解]马曰:“子西,郑大夫。彼哉彼哉,言无足称。”或曰:“楚令尹子西。”
[唐以前古注]皇疏:或人又问孔子郑之大夫子西德业如何。郑之公孙夏,或云楚令尹子西。又答或人,言人自是彼人耳,无别行可称也。
[朱子集注]子西,楚公子申,能逊楚国,立昭王,而改纪其政,亦贤大夫也。然不能革其僭王之号。昭王欲用孔子,又沮止之。其后卒召白公以致祸乱,则其为人可知矣。彼哉者,外之之辞。
春秋有三子西:郑之公孙夏、楚宜申、楚公子申。郑之公孙夏,子产同宗兄弟,可能是此处所指。
彼哉!彼哉——杨伯峻《论语译注》引《公羊传》定公六年阳虎谋杀季孙事,以为是“当时表示轻视的惯语”,可从。转为今语,可说:“他这个人啦,他这个人啦!”并且大摇其头。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集解]犹《诗》言“所谓伊人”。孔曰:“伯氏,齐大夫。骈邑,地名。齿,年也。伯氏食邑三百家,管仲夺之,使至疏食,而没齿无怨言,以其当理也。”
[唐以前古注]伯氏名偃。大夫骈邑者,伯氏所食采邑也。时伯氏有罪。管仲相齐。削夺伯氏之地三百家也。饭犹食也。蔬犹麤也。没终齿年也。伯氏食邑时。家资丰足。夺邑之后。至死而贫。但食麤粝以终余年。不敢有怨言也。所以然者明管仲夺之当理。故不怨也。
[朱子集注]人也,犹言此人也。伯氏,齐大夫。骈邑,地名。齿,年也。盖桓公夺伯氏之邑以与管仲,伯氏自知己罪,而心服管仲之功,故穷约以终身而无怨言。荀卿所谓“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拒”者,即此事也。或问:“管仲子产孰优?”曰:“管仲之德,不胜其才。子产之才,不胜其德。然于圣人之学,则概乎其未有闻也。”
“人”字的说法不一,但是从《论语》中提及管仲者凡四处,而此篇16、17章亟称管仲之“仁”,与此章意旨近,证以《论语》“井有人焉”、“孝弟为仁之本”,作“仁”解较妥帖。
骈邑,今山东临朐柳山寨。(见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度这里是孔子知人论世之言。孔子三许管仲以“仁”,正是其重视事功处,非为内省自处之人、鄙薄事功之意,也是功利主义评价之滥觞。宋儒忽略此节,专在心性上做文章,削弱了孔子学说的政治维度。荀子称“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管仲野人,恐不是丘之意。所谓“忠臣二主”问题,则是道治之统之下的宋代问题,也是另一单需要澄清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