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2012-02-10 12:00:09)
标签:
孔子色庄宋体华文论语正义文化 |
分类: 论语凿度 |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凿
《集解》、皇疏以上章与此章合为一章,以为皆是说善人之道。皇疏、朱注分为二章,而此处别加子曰二字,从朱注别为一章。
[集解]论笃者,谓口无择言。君子者,谓身无鄙行。色庄者,不恶而严,以远小人。言此三者,皆可以为善人。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亦答善人之道也,当是异时之问,故更称子曰,倶是答善,故共在一章也。笃,厚也,言善人有所论说,必出笃厚谨敬之辞也,故云“论笃是与”也;又能行君子之行,故云“君子者乎”;又须颜色庄严,故云“色庄者乎”。“论笃是与”,择者除麤取好之谓也,论笃是言语并善,故复无可择之言也。“君子者乎?”所行皆善,故无鄙恶也,然此注亦与上互也。“色庄者乎?”威而不猛是也。三者言行色也,云必备三皆可为善人,明若能有一则亦可为善人,不必备三也。殷仲堪云:夫善者淳穆之性,体之自然,虽不拟步往迹,不能入窥奥室,论笃质正有君子之一致焉。
刘宝楠《论语正义》沿袭此说,以为与上章当合为一章,云:
夫子言“善人不得见之”,及此言及“善人”,举所见论笃、君子、色庄三者以当之。盖此三者,皆可谓之善人。然容有以是而非者与乎其间,故但为疑词。或言“与”或言“乎”者,文法之变。(《论语正义》,第461页,中华书局)
[朱子集注] 与,如字。言但以其言论笃实而与之,则未知其为君子者乎?为色庄者乎?言不可以言貌取人也。
这一章与前一章皆有费解处。从文例来说,朱熹的理解似乎更为恰当。朱注是说:言语笃实者值得赞许,亦可能只是言语笃实的君子,亦可能仅仅只是言语笃实、外表庄重者(实则不然)。
杨伯峻对此的语法解释是:论笃是与——这是“与论笃”的倒装形式,“是”是帮助倒装之用的词,和“唯你是问”的“是”用法相同。“与”,许也。“论笃”,就是“论笃者”的意思。(《论语译注》)
这句话,也还值得深思!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