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2011-12-27 16:47:54)
标签:

鏂囧寲

分类: 论语凿度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
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司败”之说,程说可从。程树德曰:司败或以为人名,或以为官名;或以为齐人,或以为陈人。《集注》从孔不从郑是也。主齐人说者,以为陈是时已灭于楚,虽复封之,夷于九县,所谓“陈蔡不羹”也,安能自通上国为楚所使?余考孔子于定公十四年自郑至陈,居三岁,复于哀二年自卫如陈,皆在陈侯稠时,屡主司城贞子家。司败之问,盖孔子在陈时也。司败之官惟陈楚有之,其为陈人无疑。
[集解]孔曰:“司败,官名。陈大夫。召公,鲁召公。”
[唐以前古注]《释文》引郑注云:“司败,人名,齐大夫。”
[朱子集注] 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昭公,鲁君,名裯。习于威仪之节,当时以为知礼。故司败以为问,而孔子答之如此。
程树德以为陈侯稠,朱注以为鲁君稠。未知熟是。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集解]孔曰:“巫马期,弟子,名施。相助匿非曰党。鲁吴俱姬姓,同姓不婚,而君取之,当称吴姬,讳曰孟子。”
[朱子集注]巫马姓,期字,孔子弟子,名施。司败揖而进之也。相助匿非曰党。礼不娶同姓,而鲁与吴皆姬姓。谓之吴孟子者,讳之,使若宋女子姓者然。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集解]孔曰:“以司败之言告也。讳国恶,礼也。圣人道闳,故受以为过。”
[朱子集注]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故受以为过而不辞。吴氏曰:“鲁盖夫子父母之国,昭公,鲁之先君也。司败又未尝显言其事,而遽以知礼为问,其对之宜如此也。及司败以为有党,而夫子受以为过,盖夫子之盛德,无所不可也。然其受以为过也,亦不正言其所以过,初若不知孟子之事者,可以为万世之法矣。”
这一章问对很有意思。解者皆于孔子之讳言处着手,而为孔子回护,《荀子·子道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都取这一解释。然此章之余味恐在“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处,明明孔子已经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其意即是说“过则勿惮改”,不必有许多委曲。
  在孔子的政治理念中,有位者/贵族的道德自律性是政治的根本动力。“一言兴邦”强调的也是内在道德自律问题。道德内在化自律的政治人/圣贤君子的铸就是第一问题,外在的规范“礼”则是通过内在的体认而践行。
帝制时代的历史,官僚制度化建设反复强调的也是道德内在化原则。同时法家则以君王为天下唯一的决断者/主宰者,强调君王的绝对控制原则,这样就与内在化道德原则一起构成了帝国政治的两翼。对于官僚体系中的个人来说,应当以“修己”为内在的律令;作为制度体系而言则是帝王绝对操控的运作体系,帝王的刑赏直接控制着这一体系。贵族在帝制时代的消亡,首先是消灭了具有与君王权力同样神圣的贵族权力,进而将君王加冕于天下一人的至高境地,然后设定了天下人奴仆的位置。
而对于这一原则的可疑性发问往往被现实的话语彻底摒弃。从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看,绝对控制体系是人类历史的一般经验,只有古希腊城邦以其政体性讨论超越了这一历史。而现代文明的实践正是对于权力的历史提出疑问后的解答样式。
对于制度本身的疑问,来自于对于人类秩序合法性的疑问。时间是人类历史中无法回避的维度。如果人类历史曾经有过黄金时代,那么我们就在走向末路(基督教的原罪和末世审判就是此意);如果人类生活有理想的图式,那么我们就应当探求这一图式(柏拉图的构建即是此意);如果人世生活是时间中的展开,那么已经的时代是曾经的探寻,是已有的高度,而未来则呈现出相应的可能性,实践本身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孔子的探寻有此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