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2011-12-20 13:55:17)
标签:

子路

宋体

华文

黑体

暴虎冯河

文化

分类: 论语凿度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言麸子

 

 清代戴震、戴望以为这一章当是两章。(见牛泽群《论语劄记》)然,余以为仍做一章解较妥。不然,则子路之问,更加唐突。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经世济民是孔子的理想。而用行舍藏之间又非自己可以控制,但其间的行止则牵涉自我的对于政治参与问题的认定。

[集解]孔曰:“言可行则行,可止则止,惟我与颜渊同耳。”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孙绰云:圣人德合于天地,用契于四时,不自昬于圣明,不独曜于幽夜。颜齐其度,故动止无违,所以影附日月,绝尘于游、赐也。又引江熙云:圣作则贤人佐,天地闭则圣人隐,用则行舍则藏也。唯我与尔有是分者,非圣无以尽贤也。

[朱子集注]尹氏曰:“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也。颜子几于圣人,故亦能之。”

孔安国注比较平实,以圣贤为说已经是儒学主导化的话语。

◆暴虎冯河——[集解]孔曰:暴虎,徒搏。冯河,徒涉。指一味勇猛,不辨所宜。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成”有三解,曰成功,曰能决,曰诚。

[朱子集注]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之,然行师之要实不外此,子路盖不知也。谢氏曰:“圣人于行藏之间,无意无必。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若有欲心,则不用而求行,舍之而不藏矣,是以惟颜子为可以与于此。子路虽非有欲心者,然未能无固必也,至以行三军为问,则其论益卑矣。夫子之言,盖因其失而救之。夫不谋无成,不惧必败,小事尚然,而况于行三军乎?”

从行事的角度看解为“成功”比较妥当。就是说“临事谨慎,讲究谋略来实现目标”。《群经平义》以释“成”为“诚”,以为“惧与诚,行军之要矣。”解“临事”与“好谋”为两事。从文辞看,“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所说当为一事,“临事而惧”是慎重其事,“好谋而成”是切实行来。

据德依仁,不为苟且,所以“舍之则藏”。舍之者不在人,孔子所谓“天丧予”是也。因此,用舍行藏之间,不离勇于进取的精神,因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良有以也。

 孔子的一生既是持续不断的坚守过程,同时也是坚定不移地寻求应世济民的一生。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用与不用”、“行与藏”的微妙之处,表面看来是一味求位、好功名利禄之徒,却有其坚定的操守,孔子自己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8-8),就是承认自己的行为原则,是根据“义”而行,坚守的是自己承负的天命,坚定地行其所当行、为其所当为,而其间的坚守处即在此崇高的天命,“在兹之文”(9-5“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吾从之周”(314、“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伟大的圣王曾经的高度作为坚守的原则。所以对于孔子来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只是一端,而君子之立世,则当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并且对于行用舍藏之间的微妙之处,数加阐发,“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5-1),并且慨叹:“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520),因此孔子此处所说“唯我与尔有是夫!”,正是表明自己的行用舍藏之义,而戒子路一味逞勇曰“吾不与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3),且一味逞勇、“死而无悔者”则更不可取。而子路亦最终对此表示认同,“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

以,孔子此处一扬一抑恰鲜明地呈现了孔子的政治参与态度、立场和对于理想的坚持与退守。

此章还生出一段关于“命”的议论。此段议论由《朱子集注》引尹说“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也。颜子几于圣人,故亦能之”而出。

《黄氏后案》辨之曰:《易》言知进退存亡者惟圣人,自非乐天知命者,未能及此矣。而颜子独见许焉,其学足以达天也。尹彦明言中人以下宜为之说命,圣人只有义理。程叔子大赏之。朱子申尹说,谓中人之情,俟事之不得成,方委之于命,所谓不得已而委之命也。圣人不问命,只看理义何如。注引尹说即此意。式三谓庸俗之言命,与圣贤之言命迥不相同。庸人以智术之不能挽者为命,圣贤以礼义之可得不可得为命,而以智力挽之者谓之不受命。以礼义之顺逆卜世运之盛衰,此正夫子之乐天知命而为圣之时者。以数命与性命分为二,而有命不足道之说,是浅言命也。

关于性命之论参见傅斯年《性命古训》。再加辩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