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11-12-20 13:42:23)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论语凿度 |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言麸子
凿
此章所言乃是着眼于自我,强调的是对于自我的锻铸。
[集解]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依。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
皇疏:此章明人生处世,须道艺自辅,不得徒然而已也。
“志于道”,志者,在心向慕之谓也;道者,通而不壅者也。道既是通,通无形相,故人当恒存志之在心,造次不可暂舍离者也。
道不可体,不可体谓无形体也。
“据于德”,据者,执杖之辞也;德,谓行事得理者也。行事有形,有形故可据杖也。
德有成形,前事有涯故云有形也。
“依于仁”,依者,倚也;仁者,施惠之谓也。施惠于事宜急,故当依之而行也。仁劣于德,倚减于据,故随事而配之。
“游于艺”,游者,履歴之辞也;艺,六艺,谓礼乐书数射御也。其轻于仁,故云不足依据,而宜遍游歴以知之也。
邢疏:此章孔子言已志慕、据杖、依倚、游习者,道德仁艺也。
○注“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
正义曰:道者,虚通无拥,自然之谓也。王弼曰:“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是道不可体,故但志慕而已。
○注“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
○正义曰:德者,得也。物得其所谓之德,寂然至无则谓之道,离无入有而成形器是谓德业。《少仪》云:“士依于德,游于艺。”文与此类。郑注云:“德,三德也,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周礼·师氏》:“掌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道为本;二曰敏德,以行为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至德,中和之德,覆帱持载,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敏德,仁义顺时者也。《说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孔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是德有成形者也。夫立身行道,唯杖于德,故可据也。
○注“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倚”。
正义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乃谓之仁。恩被于物,物亦应之,故可倚赖。
○注“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
正义曰:六艺谓礼、乐、射、驭、书、数也。《周礼·保氏》云:“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注云:“五礼:吉、凶、军、宾、嘉也。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也。六书: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谐声也。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轮、方程、赢不足、旁要也。”此六者,所以饰身耳,劣于道德与仁,故不足依据,故但曰游。
牛泽群氏以为:何晏道不可体之说与王弼之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开魏晋玄学之宗。
[朱子集注]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如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矣。据者,执守之意。德,则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依者,不违之谓。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无终食之违,则存养之熟,无适而非天理之流行矣。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矣。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毛子水提出另一种解读:
一个人应该以天下太平为职志;求天下太平,只须用德行;德行当以仁为主,据德依仁以外,还须熟悉政事的处理。
毛子水解释“艺”为“处理事务的技能”。(见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本章注译)
毛子水先生的理解,恐怕与此章题旨相左。
此处“道”当是治世之道。孔子的语境中,“道”固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往往与治世的理想有关,所谓文武之道、周公之道是也,扩而大之则为“天下之道”。外以治世谓道,内以修己谓德,非“行道而有得于心”(朱熹)之谓;孔子坚信人世的治理与自我的锻铸是同样的道理,“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5-5),“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14-42)。“仁”则是崇高的人格及相应的实践、伟大的先圣先贤所证成的伟大的准则,是所是而行其当行,而非“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仁,在这里应该是指准则,而不是指“仁人”、“仁者”);“依于仁”者,非“倚”,亦非“不违”,乃是受“仁”的指引。
“志于道”,强调的是方向、目标问题;据于德,是修己的立场问题;依于仁,是标高与标尺以及标准问题。这样,前三句就说的是方向、目标、立场、原则以及可能的高度,而“游于艺”就应该是说各种才能的培养。
因此,这一章的意思应该是——
要坚定执持于“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依据仁的标准,不断培训完善自己的才能。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