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23、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011-12-07 16:02:40)
标签:

文化

分类: 论语凿度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集解]包曰:“智者乐运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也。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日进故动。”孔曰:“无欲故静。”郑曰:“知者役得其志故乐。”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陆特进(程树德以为陆特进不知何人。)曰:此章极辨智仁之分,凡分为三段。自“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第一,明智仁之性。又“智者动,仁者静”为第二,明智仁之用。先既有性,性必有用也。又“智者乐,仁者寿”为第三,明智仁之功已有用,用宜有功也。

[朱子集注]乐,喜好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程子曰:“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此章正是辨智与仁。与上章言智仁一气。仁、智之辩,孔子这里以譬喻的方式来分辨之,但不是下定义。

  仁、智,在孔子的词典里,既是一种德性的指称,同时也是作为对于人的德性评价。

富贵寿夭,不管智者、哲人如何安顿,总是世间绕不开的问题。苏格拉底以为爱智为人生之第一要义,释氏以为人生苦海而以渡过苦海为人生第一要义。

华夏传统则认为人生的要义即在尘世的生活之中,不仅个人的生活意义寓于现世生活中,而且祖先、子孙后代的时代传承还涉及到祖先的福祉和安宁,现世的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依据。所以怎样安顿富贵寿夭问题,也成为涉及学说分野的问题。

子宣称,智、仁不仅是人生定义当中重要的德性,而且是直接与尘世生活本身的富贵寿夭相关的,德性的锤炼与可欲的生活之间是相关的,现世的可欲的生活是通过德性的锤炼来达成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619)从而将德性的锤炼与现世可欲的生活调和起来,消除了其间的内在紧张。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调和为现世的富贵提供了保守的证据,德性的锤炼既然与富贵寿考之可欲的生活有关,那么富贵寿考的生活反过来就成为德性本身的说明,并且成为强势者的文饰,德性从而沦为强势者的话语。

代对此问题的讨论为一段。

《韩诗外传》第三卷第二十五章:

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之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羣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诗》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第二十六章:

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太山巌巌,鲁邦所瞻。”乐山之谓也。

徐干《中论夭寿篇》:或问:“孔子称仁者寿,而颜渊早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比干、子胥身陷大祸,岂圣人之言不信而欺后人耶?”故司空颍川荀爽论之,以为:古人有言,死而不朽,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身殁矣,其道犹存,故谓之不朽。夫形体者,人之精魄也;德义令闻者,精魄之荣华也。君子爱其形体,故以成其德义也。夫形体固自朽弊消亡之物。寿与不寿。不过数十歳;德义立与不立,差数千歳,岂可同日言也哉!颜渊时有百年之人,今寜复知其姓名耶?《诗》云:“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人岂有万寿千岁者,皆令德之谓也。……北海孙翱以为:死生有命,非他人之所致也,若积善有庆,行仁得寿,乃敎化之义,诱人而纳于善之理也。……(干以为二论皆非其理也。)夫寿有三:有王泽之寿,有声闻之寿,有行仁之寿。《尚书》曰“五福,一曰寿”,此王泽之寿也;《诗》云“其德不爽,寿考不忘”,此声闻之寿也;孔子曰“仁者寿”,此行仁之寿也。……孔子云尔者,以仁者寿,利养万物,万物亦受利矣,故必寿也。……自尧至于武王,自稷至于周、召,皆仁人也。君臣之数不为少矣,考其年寿不为夭矣,斯非仁者寿之验耶?又七十子岂残酷者哉?顾其仁有优劣耳,其夭者惟颜回。据一颜回而多疑其余,无异以一钩之金,权于一车之羽,云金轻于羽也。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申鉴俗嫌篇》: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征不至而休嘉集之,寿之术也。

人对此问题的讨论为另一段。

宋世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个人的自我定义和安顿自我的语境已大为不同,特别是佛教本土化后形成的语境氛围,是宋人思考的最大背景。从宋代开始出现的《太上感应篇》、《功过格》、《玉历宝钞》等善书成为帝国从上到下的基本意识,并且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宋人立一段“天理人欲”的标尺,作为基准,以此安顿人世的富贵寿夭问题(而其相对面则是心学)。

黄氏后案:儒者言心之虚壹而静,本于《荀子》。彼文云:“不以所以藏害所将受谓之虚,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孔曰“无欲故静”如此,朱子屡言虚静,其意亦多如此。薛氏《读书录》详言静以养心之法,亦不外持志养气二端。其言养气也,云言语动作皆气也,有过处皆足以动志。其论持志也,务教人遏妄念去邪念。思虑不可必得之事为妄念,思虑悖理违义之事为邪念,遏绝此念,便念念皆出于仁义礼智,方为收敛此心。诸言静者,与经嫥言仁者之静微有异而大旨同也,与释氏言无眼耳鼻舍身意则迥然异矣。近儒言人,空论本心,因以瞑目静坐心无所著为仁,是老僧面壁多年,有一片慈悲心即可毕仁之事,尤谬也。阮云台作《仁论》以破之。

宋儒在治心、欲念上下功夫。而《功过格》甚至将人的功过细行转化为可以计算的量。

子则是在修己上着言语,以圣人、仁人、君子为楷模,并且在德性的进阶上努力提升自我。

《钱穆解》: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以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也。《论语》中似此章富于艺术性之美者尚多,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而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与艺术耳,此之谓美善合一。善美合一,此乃中国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

《李泽厚》用山、水类比和描写仁、智,非常聪明和贴切。作为最高生活境界的“仁”,其可靠、稳定、巩固、长久有如山;作为学习、谋划、思考的智能,其灵敏、快速、流动、变迁有如水。真正聪明的人之所以常快乐,不仅因为能够迎刃而解各种问题,而且因为了解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而快乐。“仁”则似乎更高一层,已无谓快乐不快乐(见前)。他(她)的心境是如此平和宁静、无所变迁,成了无时间的时间:寿。“乐山”、“乐水”,是一种“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有好几层意思。例如各种体育活动便有发展个体、肢体、身体的力量和能力,从社会异化中解脱出来(但今天的某些体育竞技活动却严重地被社会异化了),得到因它本身获得实现而产生的享受和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社会性的如荣誉、成就等等的快乐,而是身体本身从而使心理也伴同的快乐。第二,即“乐山乐水”,回归自然,免除各种社会异化,拾回失落感。它既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身体-心理状态。第三,即由气功、瑜伽等所达到的人与自然-宇宙节律的同构合拍。总之,“人的自然化”使人恢复和发展被社会或群体所扭曲、损伤的人的各种自然素质和能力,使自己的身体、心灵与整个自然融为一体,尽管有时它只可能是短时间的,但对体验生命本身极具意义。

流动不居(水)而又长在(山)。“纷纷开且落”,动亦静;“日长如小年”,静含动;生活情境如同山水,有此意象,合天一矣。此岂道德?乃审美也:主客同一,仁智并行,亦宗教,亦哲学。中国非真理符合论(Plato)、非解蔽发现论(Heidegger),体用一源,非本领主义,均以来源于“太初有为”故也。

○命运、天理人欲、天人的言说,各有一段时代之性与天道。但是对于孔子来说,从人格的角度建立的系谱当中,有圣、贤、仁人、君子等,而没有智者的位置。“智”,在孔子的词典里,主要是作为一种澄明的智慧和禀赋,而不是人格的判断。

孔子在这里的并列使用,具有人格判断的意思。但是,我觉得更大程度上仍然是从禀赋来谈论的,有着“天”的背景,若乎上智与下愚也是这层意思。如果智是一种判断的智慧的话,那么仁就是坚守的基点和阵地,是立场,是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