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言麸子
言麸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64
  • 关注人气:3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2009-09-23 14:27:48)
标签:

《理想国》

释家

品格

柏拉图

古希腊

文化

分类: 论语凿度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此章句读有三:“以约,失之者鲜矣。”“以约失之者,鲜矣。”“以约失之者鲜矣。”

[集解]孔曰:“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

[唐以前古注]皇疏:鲜,少也。言以俭约自处,虽不得中,而失国家者少也,故颜延之云:“秉小居薄,众之所与;执多处丰,物之所去也。”

邢疏:此章贵俭。鲜,少也。得中合礼,为事乃善。设若奢俭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是以约致失者少也。

[朱子集注]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

约——当解作“节制、克制”,若解作“俭约”则当是如说“处约”,如“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4-2章)、“约而为泰”(7-26)者是,此处之“约”当是“约之以礼”、“约我以礼”之“约”。李零则将“约”解释为口头约定,有些勉强。

《四书诠义》:“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谨言慎行,审密周详,谦卑自牧,皆所谓约。以约则鲜失,敬慎不败也。若解作俭约、省约、径约,则天下有许多不可约之事矣。”

《论语稽》:言而约则不烦,动而约则不躁,用而约则不费,即有蹉跎,亦不过甚矣。老氏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一生得力于此。兵法曰:“常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亦此意也。

  《礼记·表记》:夫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矣?

《礼记·曲礼》: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在孔子倡导的品格中,“节制”有着比较独特的位置,所谓“过犹不及”、“节之以礼”所说皆是节制、克制的问题,节制成为问题,在各大文明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讨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借苏格拉底的口说:“这个国家(理想国)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1]“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己的主人’我觉得很古怪的话的意思……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的部分受天性较好的部分控制。”[2]“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3]节制和正义在理想国的建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希腊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命题,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他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和有益的。”[4]“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与知识的主体予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虽然善本身不是实在,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高于实在的东西。”[5]理念/形式-特殊/个体的对观及(页388)“神和人都尽善尽美,永远停留在自己单一的既定形式当中。”(页78)将人的认知分为理性、欲望、激情(页165),将人的认识分为知识、意见、无知三个层次(页220)。

释家之说建立在人世的有限性和永恒的冲突中,在世间劫的基础上建立的消除劫的哲学、宗教,因此释家之说将对付人世的重点放在消除劫的因果方面,而云普渡众生。在某种程度上说,释家认知往往会导向繁琐的哲学论证(因为要证明现世为劫,而如何才能消除劫)或反智主义倾向,因此释家的克制、节制是为了消除劫之业障。唯识宗将人的识见分为八种:阿赖耶识(一切我、法之种子)、末那(我之种子,与四种烦恼相关)、眼耳鼻舌身意四识,我、法唯识。

在孔子的意义上,“约”——节制——是一种个人品格,而社会品格中能与约相应的则是“礼”,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的“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柏拉图“善”的地位,但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终极实在,而是济民经世的理想秩序。同时孔子的理想也是对人世生活的肯定,释家的言说可以说正好是完全从与孔子相反的角度发问和回答;墨、道与孔子在相反的角度的发问与释家的差异更当辨明,墨是从兼爱的角度建立理想的现世,道是从人己的角度强调己的第一地位,他们的意见、看法和知识都是建立在应对现世的挑战上的。

概而言之,在应世的个体上说,节制这一德行相当重要,所谓“规范中的自由”,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存在,节制是对于规范的尊重和对于他者的承认,所谓“忠恕”之一贯是也。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页14486年版,97年印。

[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页15086年版,97年印。

[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页15586年版,97年印。

[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页26086年版,97年印。

[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页26786年版,97年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