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6 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 恶不仁者

(2009-07-07 16:41:08)
标签:

孔子

论语

子曰

未见好仁者

恶不仁者

文化

分类: 论语凿度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6 <wbr>子曰 <wbr>我未见好仁者 <wbr>恶不仁者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集解]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孔曰:“难复加也。”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于已,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

[唐以前古注]皇疏:子曰:我未见好仁者

叹世衰道丧,仁道絶也。言我未见有一人见他人行仁而好之者也。

恶不仁者

又言:我亦不见一人虽不能自行仁者,若见他人不仁而己憎恶之者也。故范宁曰:“世衰道丧,人无廉耻,见仁者既不好之,见不仁者亦不恶之,好仁恶不仁,我未覩其人也。”

好仁者,无以尚之

尚,犹加胜也。言若好仁者则为德之上,无复德可加胜此也,故李充曰:“所好唯仁,无物以尚之也。”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好仁者故不可加善,若知恶憎于不仁者,其人亦即是仁,故云其为仁也。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此是恶不仁者之功也。言既能恶于不仁而身不与亲狎,则不仁者不得以非理不仁之事加陵于己身也。一云:其,其于仁者也。言恶不仁之人虽不好仁而能恶于不仁者,不欲使不仁之人以非理加陵仁者之身也,故李充曰:“不仁,仁者之贼也。奚不恶不仁哉?恶其害仁也。是以为惜仁人之笃者,不使不仁人加乎仁者之身,然后仁道无适而不申,不仁者无往而不屈也。”

如前解也。

邢疏:此章疾时无仁也。“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孔子言,我未见性好仁者,亦未见能疾恶不仁者也。“好仁者,无以尚之”者,此覆说上好仁者也。尚,上也,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以更上之,言难复加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覆说上恶不仁者也。言能疾恶不仁者,亦得为仁。但其行少劣,故曰其所为仁矣也,唯能不使不仁者加乎非义於已身也,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也。

[朱子集注]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注家多以好仁者与不仁者为两重解说,亦有以为就一人身上说者,如《论语经正录》引刘念台说,在一人而言好恶(程树德《论语集释》)。然此处似乎是分为两截在说“好仁者”与“无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是认定了正途;“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应该是说“恶不仁者”之“为仁”,是处处设防,远离不仁之行(不是说不仁之人加陵于仁者)。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集解]孔曰:“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

[唐以前古注]皇疏:又叹世无有一日能行仁者也。言人何意不行仁乎,若有一日行仁而力不足者,我未见有此人也。言只故不行耳,若行之则力必足也。

邢疏:“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言世不修仁也,故曰有人能一日之间用其力於仁道矣乎,言人诚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德輶如毛,行仁甚易,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须用力,故曰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也。

[朱子集注]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

好恶之明,而路线明确、立场坚定、躬行君子,这样的人固然未见;退一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者吗?“仁”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只是“人之为人”的界说,仁不是“富贵利禄”的指称,而是德行高度上的言说,“用其力于仁”就是按照“仁”的标准要求自己而已,在在皆可,哪里会有“力不足者”呢?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集解]孔曰:“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云为能有尔,我未之见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孔子既言无有,复恐为顿诬于世,故追解之云:世中盖亦当有一日行仁者,特是自未尝闻见耳。

诬犹誷也,世有而我云无是为誷也,君子可欺不可誷,故云盖有之也。

邢疏:此孔子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曰盖有能为之者矣,但我未之见也。

[朱子集注]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好恶还是始事,用力才是实着,唯好仁恶不仁而后能用力。非好仁恶不仁,虽欲用力而恒见力之不足。是非好仁恶不仁之为安行而高过于用力者之勉行可知矣。前一节是大纲,说兼生熟久暂在内。后言一日则即功未久而习未熟者为言,实则因好恶而后用力。终生一日,自然勉强,其致一也。”(光辉按:王夫之此说是以好恶为根本,在好恶上辩明,则“终生一日,自然勉强”,已不是孔子的言辞矣。)

要之,好恶明、意志坚、行笃敬者未尝见;能够一日按照仁之标准行事者,也不可见。深叹没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者;而以力不足为辞者,盖推诿也,力有不足者容或有之,不过我没见过。

  “择不处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前此数章皆在衣食住行、贫富贵贱、生存与提升之间界说“仁”。此处更进一层在身体力行角度论说,所谓用力于仁,“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再三感叹未见“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一日用其力于仁”者、“力不足者”,深至感叹者三。实则,当春秋之世,竞智、竞力、竞财货正在成为诸侯国之间竞争的大问题,同时也成为时代当中活动的每一个人关注的问题,孔子不仅对现实政治提出批评,同时对于现实政治的参与者也提出批评,试图建立起超越于现实利害的人生规范和政治维度,但是现实却似乎离孔子的理想愈来愈远,孔子所以深至感叹者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