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2、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2009-06-22 10:41:54)
标签:

孔子

论语

子曰

不仁者

久处约

文化

分类: 论语凿度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集解]孔曰:“久困则为非。必骄佚。”包曰:“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王曰:“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

邢疏:“子曰”至“利仁”,此章明仁性也。“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者,言不仁之人不可令久长处贫约,若久困则为非也。“不可以长处乐”者,言亦不可令久长处於富贵逸乐,若久长处乐,则必骄佚。“仁者安仁”者,谓天性仁者,自然安而行之也。“知者利仁”者,知能照识前事,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也。

注“包曰”至“安仁”,此《经》“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表记》正同,理亦不异。云“唯性仁者自然体之”者,言天性仁者,非关利害,自然泛爱施生,体包仁道。《易·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是也。

注“王曰”至“行之”,云“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者,言有知谋者,贪利而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非本情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明不仁之人居世无宜也。约,犹贫困也。夫君子处贫愈久,德行无变。若不仁之人久居约,则斯滥为盗,故不可久处也。乐,富贵也。君子富贵愈久,愈好礼不倦。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辨行仁之中有不同也,若禀性自仁者则能安仁也,何以验之?假令行仁获罪,性仁人行之不悔,是仁者安仁也。智者,谓识昭前境,而非性仁者也。利仁者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若于我有损,则使停止,是智者利仁也。

知仁为美而性不体之,故有利乃行之也。

[朱子集注]约,穷困也。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仁者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中道而行,是品行的指称,而不是境况的描述,唯仁者能“不改其乐”,因此仁者是“安仁”。智者总是权衡利弊,依利而行。

《礼记·表记》则更揭示面对“仁”的三个层次: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已,而置法以民。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安仁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利仁者“依利而行”,强仁者是受到外在的规制而勉强于此。

  《礼记·表记》:“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已,而置法以民。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又云“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而安仁、利仁、强仁三者,则似乎与礼、与进退、与刑法有关。

以此观之,仁义利三者,互为表里。而仁之至境,“天下一人”,此仁之为家天下者之修为,而非家天下者,难致此境界。观孔子之圣人谱系,非家天下者即辅家天下者而已。此亦礼不下庶人之义乎。“天下一人”这段论断,已经很近似于法家惟帝王能掌控法术势的意思了。《表记》所云,恐是七十子之说。

不过从孔子的语境看,似乎要宽泛的多,所谓君子“天下归仁”、所谓“颠沛造次”,所谓“为仁由己”。

因此,我还是倾向于宽泛解释这一章,这里只不过是孔子讨论仁者、智者之于仁的微妙差异。所谓安仁,恐怕不是“自然体之”(这与性相近说,与为仁由己),而是安之若素之“安”,不因穷困、富足而改变。“智者利仁”,智者亦非仁者而“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乎,以“仁取利”还是“对仁有利”,或者如李泽厚氏所谓“锐利”之说呢?“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作贯通一气理解,那么是不是表达唯仁者“可以久处约,可以长处乐”,因为只有仁者能泰然处之;而智者则“利仁者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若于我有损,则使停止,是智者利仁也。”(皇疏)。

                  

苏辙《论语拾遗》通说此以下数章曰:

不仁而久约,则怨而思乱,久乐则骄而忘患,故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然则何所处之而可?曰:仁人在上,则不仁者约而不怨,乐而不骄。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与竖刁、易牙俱事桓公,终仲之世。二子皆不敢动,而况管仲之上哉!仁者无所不爱。人之至于无所不爱也,其蔽尽矣。有蔽者必有所爱,有所不爱。无蔽者无所不爱也。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以其无蔽也。夫然犹有恶也。无所不爱,则无所恶矣。故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其于不仁也,哀之而已。性之必仁,如水之必清,火之必明。然方土之未去也,水必有泥,方薪之未尽也,火必有烟。土去则水无不清,薪尽则火无不明矣。人而至于不仁,则物有以害之也。“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非不违仁也,外物之害既尽,性一而不杂,未尝不仁也。若颜子者,性亦治矣,然而土未尽去,薪未尽化,力有所未逮也,是以能三月不违仁矣,而未能遂以终身。其余则土盛而薪强,水火不能胜,是以日月至焉而已矣。故颜子之心,仁人之心也,不幸而死,学未及究,其功不见于世。孔子以其心许之矣。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此仁人之功也。孔子以其功许之矣。然而三归反坫,其心犹累于物,此孔、颜之所不为也。使颜子而无死,切而磋之,琢而磨之,将造次颠沛于是,何三月不违而止哉!如管仲生不由礼,死而五公子之祸起,齐遂大乱。君子之为仁,将取其心乎?将取其功乎?二者不可得兼,使天相人,以颜子之心收管仲之功,庶几无后患也夫!孔氏之门人,其闻道者亦寡耳。颜子、曾子,孔门之知道者也。故孔子叹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苟未闻道,虽多学而识之,至于生死之际,未有不自失也。苟一日闻道,虽死可以不乱矣。死而不乱,而后可谓学矣。

按:孔子所谓“唯仁者能好恶人”,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若苏辙所谓“能好能恶,犹有恶也。无所不爱,则无所恶矣”,则志于仁者尤进于仁者,似为不妥。苏辙之说乃是释家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