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会老,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即使百般呵护,青春也会渐去,铁律。
人到老年,都想过得滋润点,但有些事情也由不得你。我经常和别人说一个观点,自誉为百姓名言:人的这辈子,如果没赶上战争、灾难和瘟疫就是天大的幸运。不用解释,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现在北京台播放的电视剧《满堂爹娘》,把各种老人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出来,呼吁社会和个人给这个人群更多的关爱。你看曹端午的爹娘们,有的是鳏寡老人,老没所养;还有的子女双全却不赡养,有的虽老有所乐却亲情欠缺;有的受累于子女的疾病,有的需要子女们的支撑……。老人活得也不轻松。

人随着生命的不断老化,机体各部分的功能都在减弱,一路沧桑到苍老,陡然的增加了很多担忧。有心理研究部门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简洁的总结,那就是有健康需求、工作需求、依存需求、和睦需求、安静需求、支配需求、尊敬需求和求偶需求等。我觉得,在这众多需求中有三种需求最重要,其中有一种还没有提到。哪三种呢?
1、生存需求。这是所有需求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试想,没有退休金没有社保的老人怎么生存?
这部分老人主要在农村,有足够积蓄的极少,有子女的还好,没有的呢就难了。过去有“五保户”,现在什么状态不知道。电视剧里老人去拾荒来养活自己就是这样的吧。当然,还有一些靠乞讨维持生存的(当面磕头,回家盖楼的除外)。
2、健康需求。年龄大了,疾病就容易找上门来。老年人怕得病,因为得病不容易好,因为得病得花钱,因为得病自己遭罪还要拖累别人,得个一般的病还好,如果得个厉害一点的就意味着离终点站近了。老年人也害怕早进站啊。再说,一个感冒都能花上个几百上千的,要是有个大病的得花多少钱?即使有医保的自己也的花一部分的,怎能不担心?
3、依存需求。这主要是指亲情的需求。老人喜欢安静但也怕孤独。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儿女常回家看看外,但凡是鳏寡的老人如果身体尚好,希望子女们尽量给找个“老伴”,因为有些是不能代替的。
其他各种需求大都是从以上繁衍出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的就好办了。

人生如梦,转眼就到百年。老年人的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到了晚年还能做些工作,收入也很可观,比如大夫、从事艺术类工作的等等,有些则只能靠退休金生活,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老人还得靠子女赡养。好在农村也在逐步的推行养老保险制度了,这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有着重大意义。
凡是过了耳顺之年的人,一般都从岗位上退了下来,有条件能够找点事干儿的最好还是做点什么好,因为生命在于运动,有固定的事情去做就会很规律,这对于生理心理都有好处的。当然,也可以提笼架鸟,也可以膝下承欢,也可以访山问水,也可以著书立说……。总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尽让夕阳无限美是最好的事儿了。人家苏家老汉,82岁还中状元呢,现在就业紧张,提倡给年轻人让贤吧,但自己可以有底气:老将出马,一个抵俩的。
老年人生理优势丧失,心里需求随之增加,这是客观的必然。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妨多了解一下老年人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的满足自己父辈祖辈的愿望,那不仅是对长辈,对社会也是对自己功德无量的事情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