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游船的历史
(2009-04-15 11:32:59)
标签:
杂谈 |
乘坐西湖的游船,可使人畅看湖光山色,细观绿波岚影,领略西子湖"淡汝浓抹总相宜"的美丽动人风貌。
游船,是我国水上交通工具之一。顾名思义,它主要是为了运载旅客之用。因为各种不同的船形构造和船桨、船帆的使用,都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船的制造和使用风俗。有湖就有船,联系西湖游船的历史和习俗,也是颇为有趣。
西湖的名称,最早始于唐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曾浚西湖,筑长堤,开始治理这块湖泊。那时,西湖还处于初辟阶段,湖面广宽烟波杳渺。因此,湖船的样式还比较古老,其船头都画上龙头,首尾较高,作为载人载货的航船出现,尚保留了海船的遗风。白居易有"小航船亦画龙头"之诗,生动地描述了那时湖船的形状。
到了北宋时代,西湖又进一步增辟。大诗人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募民开湖,对西湖进行了全面整治。这一时期湖船的外形比过去略为讲究,使用上开始向游船演变。头为螭头,船身较大,两旁无舷,人众船头到船尾要爬过船顶,基本上还保持了海船的特色。苏东坡诗:"映人黄帽螭头舫"。有的湖船则漆以红色,取名"游红"、"闹红"。钱思复诗:"红船大于屋,坐客不能满"。申屠仲权诗:"红船撑入柳荫中。"姜白石诗中也有"闹红一舸"之句。
南宋是西湖游船鼎盛时代。船的制造由简朴逐渐趋向炫丽,船的使用从运载船向单纯的游船发展,在形式上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方,沉溺于歌舞升平,行歌行乐之中。西湖泛舟之风盛极一时。据《梦梁录》记载,当时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有的约长二十余丈,可容百人;有的约长十余丈,可容二三十人,这些船舫,大都制作精巧,雕梁画栋,行如平地。其名甚多,如"百花"、"十锦船"、"七宝"、"金狮子"、"何船"、"劣马儿"、"罗船"等。按其船形和桨帆使用情况,可分为以下七类:
大型游船:这种船的特色是装饰华丽,船舱宽敞。据白廷玉《西湖赋》载,有艘叫"总胜"的船,可以"列四筵而才半",有艘叫"明玉"的船,可以"坐百客而有裕"。由此可见船体之大。
楼船:这是一种两层楼房的游船,上下均可坐人。据载,有大小三号:头号置歌筵,储歌童;次号载书画;再次储美人。原来的湖船,船夫来往皆从顶上过,但从楼船开始,改为可以沿舷而行了。
槛船:这是一种使用布帆的游船。当时一个叫李仁伸的人,试制了这种画舫,还取名为"浮家汛宅"。
车船:这是一种棚上无人撑驾,运用车轮脚踏而行的游船,速度很快。一说是似道所造;一说为南宋初杨么占领洞庭湖时始创。这应该说是我国数百年前土制的机械动力船,在船的制造上是一次大改革。有人说这是现代轮船的始祖。遗憾的是后来没有再发展下去。
采莲船:这是一种小游船,为当时内侍所造。船以青布为篷,装饰精致,仅容一、二客坐,称为"采莲船"。
瓜皮船:这是一种形似缺瓜的小型游船,在宋、元之时曾风行一时,文人诗词中颇多吟咏:"小小渡船如缺瓜"、"瓜皮船子送琵琶"、"瓜皮船小歌竹枝"、"瓜皮船小水中央"等。除载客游湖外,主要是一种做小买卖的船,如有卖羹汤、时果的,也有卖酒、茶和供应菜蔬的;有卖糖狮子、糖小儿以及时花带朵的,也有卖鸡儿、姜蒜末、海蜇、螺头的。还有岸边的小钓鱼船、湖中撒网的打鱼船和放生(龟鳖螺蚌船)船等,都是这类瓜皮船。
元代,西湖游船之风仍盛。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游过杭州,在他的游记中,曾记录了当时西湖游船的具体情况:"在那湖上还有许多面舫划艇,大小皆有。一般能载十人,或十五人,或二十人,甚至更多的人。那些船,长十五步以至二十步,有宽平底,所以船在水面漂浮,不向任何方向倾斜。每条船有盖和板,板上立有人,手持篙手,插入湖底。用力撑船,可随意到任何方去。盖子(棚)里面有各种彩色的图画。四周围有窗户,可以开闭。"
到了明代,西湖多数湖船趋向简朴小巧,看重门窗敞豁,便于倚眺湖景,比如著名的有"水月楼"、"烟水浮居"、"湖水浪迹"等船。也有大型游船。那是明天启三年的事,有一叫汪然明的人,制造了一只大船取名"不系园"。船长六丈二尺,"入门数武,堪贮百壶;次进方丈,足布两席;曲藏斗室,可供卧吟;侧掩壁橱,俾收醉墨"。船上还有走廊、看台,可以远眺湖景。
到了清代,西湖人的游船仍未减少,"湖中之舟,鳞鳞如鲫。"除那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乘坐的各种画舫外,还出现了两种新颖的船型:一种叫"竹舟",以巨竹为筏,浮在水中。筏上结篷屋,外有朱栏,以青幔为障。屋内木板地面,舱中可设席宴饮、喝茶、下棋。船行时,撤去青幔,可观眺四方景色。其船名"浮梅槛"。船板上有对联云:"指烟霞以向乡,窥林屿而放泊。"另一种为"方舟":这种游船,是由几节活动的方形船体组成,用时由人肩背到江中,以中节坐客,再加前后两节为首尾。客多则加节,用索绳连接成一舟。舟用布帆,并有人划桨。在方舟旁边还系有两个舟,一置茶具,酒果;一载书笺、笔砚,在方舟前后左右均可移动。客去后又将方舟拆除,背顺家中藏放。
到了清末,西湖游船又向简朴转化。大型面舫已寥寥无几。当时,一种叫"划子"的小游船增多,一般只能乘坐七、八人,方便游人随时租借;大一些叫"篷船",有船尾(或翠幔)旁有门窗,可蔽风雨,装饰比较讲究。船旁带小舟,可以烹调食物,租价昂贵,大多为有钱人家使用。另外,又发展了一种交通船,船身高大,俗称"渡船",不作游船之用,专在湖畔迎送游人来往。辛刻革命后,在西湖上出现了一种小船,侧设竹栏或铜栏,中张白篷,成为轻便的小游艇,曾经风行一时。
从唐代以来,西湖船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朴到炫丽,再由炫丽到简朴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杭州古代交通民俗的演变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在西湖游船史上又掀开了崭新的篇章。有根据苏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的名句设计的"晴方好"、"总相宜"、"雨亦奇"等三艘仿宋画舫;还有名为"画中游"、"浮梅槛"、"菡萏舸"等三艘仿清画舫,以及根据西湖民间故事设计的龙舟、凤舟。其中龙舟还能口中喷水前进。另有"山明"、"水秀"两艘游船,每艘可容纳六十多人。这些游船的共同特点是:结构精巧,外形美观,典雅玲珑,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体现了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有些画舫更注重室内陈设。船内高悬宫灯,布置古雅,座位舒适,并都运用电瓶为动力,做到行速船稳。其他如手划船、玻璃钢船和双人脚踏"鸳鸯船"等等,其状各异,大小不一,多方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