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
(选自教材、经过整理以便学习)
东北秧歌,是流传于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
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
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
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风格特点》
一动律:动律包括(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划圆动律)。 (上下动律)发力点在腰,是经腰划下弧线的
上下扭动,扭在附 拍上。即:“踩在板上,扭在眼上”。(前后动律)发力点在腰,是经腰划下弧
线的前后扭动。 (划圆动律)发力点在 腰,划“8”字弧线扭动。
二手巾花:手巾花包括绕花、片花、出手花、转花等。绕花——里绕花以指带腕,用慢起法儿、快压绕、压腕翘
指、掌心向前;起动先于节奏,正拍下压。 切记以指带 腕、腕带臂、肘随动。片花——起动
先于节奏,附拍完成挑片巾,以点带面,片 花面向上,过程灌满音乐。 小出手花——用五指抓巾
边,转腕抛出后五指伸直。 立转花——用三指抓巾边,掌心空,向里连续转手 绢, 绢面向
前。顶转花——以食指顶绢中心,连续内转手绢,忌提压腕。
三步伐:前踢步、后踢步、跳踢步、颤步、侧踢步、稳相、顿步等 前踢步——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双
膝微衬,脚离地时保持自然形态。后踢步——膝部的屈和伸短处而有弹性,动作腿的后踢小,支撑腿交
换稳而有力,上身微前倾、胯上提。跳踢步——小腿主动后踢,节奏由中速变快速。 双颤步——以
脚腕的提压为主,的屈伸为辅,颤动一小一大,掌握两次颤动的反弹的制约关系。侧踢步——以脚外侧
作为发力点,向侧踢出划一小圆收回, 快踢、虚落、慢移重心,体现“稳中俏” 稳相——稳相是秧歌
中的静态动作,掌握静而不止,内在含
蓄,稳俏的特征。顿步——颤顿步全脚着地,提胯颤膝,有顿
劲儿。抻、碾顿
步,屈伸短促,有力、重拍向上,脚与地面垂直。
四鼓相:五鼓是由叫鼓、翻身、连鼓、鼓相四部分组成,统称鼓相。
叫鼓动势大而明显,翻身较少用腰,连
鼓一拍紧接一拍,要 有速度,动势火爆,鼓相结束干净利落。各类鼓相应有层次,一鼓干净利落、二
鼓一气呵成、五鼓高低对比层层推进。
《关东酒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