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苯教的“苯”源自天珠

(2016-09-01 08:16:01)

苯教的“苯”源自天珠

  苯教的“苯”是藏语译音,当今人们解读苯是“颂咒”“咏赞” 之意,有人认为它原本就要读作“卜”(蕃)。也有认为,苯者,本也,是根源的意思。

从藏族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解读“苯”,“苯”源自天珠。天珠:古时曰查母,今人叫做。此为如意宝,又称四洲查母宝,是为无上宝。不识宝之性,犹看河边石。懂得宝之性,如意之宝也。百般功夫时有付东流,千般贪婪终究事无成。珠宝虽有拇指大,却看诸事变如意天珠是源自西藏史前时期,在公元前40003000,因陨石撞击喜马拉雅山玉髓玛瑙矿脉时产生巨大冲击力和高温将将玉髓玛瑙矿脉击碎后将陨石及陨石所携带的太空宇宙成分熔合在玉髓玛瑙碎石内而形成的一种宝石在藏药《晶珠本草》描述“瑟治癫痫,镇痛。瑟新品很少,容易辨认。虎伏块状,有黑色花纹、黄色花纹、褐色花纹相杂,纹长,斑小。人工造的花纹扭曲,注意不要相混。真品虎伏块状,纹长九倍。用来擦眼,利眼病。用凉水泡一夜,水可止血痛;内服治癫痫病入血分;也可入内服药。涂在箭头上,镇邪。带在身上可预防癫痫”。《藏汉大辞典》中释“斯”为:亚玛瑙,猫睛石。一种宝石,俗称九眼珠。宝石纹理有无睛长条有睛三类。入药能治脑溢血

  天珠宝石在藏区古时曰查母“衲布”(nor bu,今人叫做”或“瑟”。汉语译为“亚玛瑙”当代人“天珠”。天珠的颜色分黑色、白色、花色三种,多数为黑色,藏民认为这些黑色宝石源自天上(俗称天降石),太阳就是“黑”之源藏人观念中,黑是万物之源,生命之色,黑就是宝。藏语黑读“nuo”藏语把“天”读作“那木”(南无),本义是“黑之母、黑之王”藏语的“nuo”(纳、那)含有驱逐、杀死、亲密、厉害等含义。藏语宝、宝贝读作“衲布”(nor bu意为“黑的”称之为“黑崇拜”由于崇拜“黑”,藏人开始穿黑衣带黑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体系“本”教。“本”是藏语“衲布”的演变而来“衲布”与汉语“本”波斯语(bun)都是“本”“根本”“本源”的意思至今有的地区藏人称“本”教徒“卧布”、“别恩布”、“博布”、“莫博”等。显然,这主要是因为藏族地域广大,许多地方长期不相往来而产生的方言分歧所造成的缘故是过去藏族社会多种历史因素造成的藏语“衲布”(nor bu意为“黑”宝、宝贝意思,所以苯教”又称“黑教”。

由于部落之间不断发生争斗,为避免在争斗中这些宝石遗失或被掠夺,便将这些宝石埋藏于地以保护,争斗结束后再取出,后人称这种方式为“伏藏”和“掘藏”。在多年的部落之间不断的争斗中,拾到天珠宝石的部落在争斗中不断的取得胜利,领域不断扩大,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最终创建了由部落联盟组成的古象雄王国。之后,人们认为将天珠埋藏于地可以起到扩充疆土、保一方平安的作用,便将天珠埋藏在王国领域的各个地方,由此开启了“伏藏”的习俗,民间称埋藏天珠的地方为“天珠穴”。

  在西藏史前时期经常发生瘟疫,许多部落居民在瘟疫中死去,只有拾到天降石的部落人群在瘟疫中幸免于难,由此人们认为这种上天赐予的宝石可以驱邪避难,抵御各种外来病种的侵袭被视为比生命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吉祥的护身符,是人们心目中重要的圣物每当部落遇到重大事宜需时人们便请教上天来决策,天珠成为人与上天沟通的信物,有了天神的概念人们由崇拜自然转向崇拜天神,“占卜”由此开始并逐渐出现了与“神”沟通的“巫”,最早的巫是由部落首领担任,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久而久之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天神崇拜是藏族自然崇拜发展到后一个阶段才出现的习俗现象,后来又受到本教的影响。天神崇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藏族先民对天神的创造阶段。藏族的天神崇拜习俗稍晚于山神崇拜习俗。第二阶段是经历过后期的原始宗教改造过的天神崇拜习俗。这个时期的天神崇拜是通过藏族原始宗教——本教的加工和细化,使之更加具体化、系统化。第三个阶段是从更晚一些时间开始,即在天神崇拜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基础上,部落联盟的首领考虑到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便于统治属下臣民,于是把天神和他们自己拉上关系,即天神降临人间为王最典型的是流传于嘉绒藏区嘉绒藏族土司的传说

其一:远古之世,天下有人民而无土司。有一天,天上降一虹,落于奥尔卯隆仁地方,虹内出一星,直射于嘉绒,其地有一仙女,名喀木茹米,感星光而孕,后生三卵,一花,一白,一黄。三卵飞至琼部山上(即指今西藏琼部地区)各生一子。长子为花卵所生,年长东行为绰斯甲王,其余二卵,一白一黄,各出一子,留琼部为上、下土司。绰斯甲王出三子:长日绰斯甲,为绰斯甲土司;次日旺甲,为沃7土司;三日蔼许甲,为革什杂土司。

其二:又瓦寺土司之起源神话,与绰斯甲者略同,其内容:天上普贤菩萨,化身为大鹏金翅鸟目"",降于乌斯藏之琼都,首生二角,额上发光,额光与目光相映,人莫敢近之,迨琼鸟飞去,人至,见有遗卵三枚:一白、一黄、一黑,取置庙内,诵经供养,三卵产三子育于山上,三子长大,黄卵之子至丹东、巴底为土司;黑卵之子至绰斯甲为土司;白卵之子至涂禹山为瓦寺土司。传说后来的嘉绒十八土司多谓其远祖是来自西藏琼部,据说其地在拉萨西北、距拉萨约十八日程。传其地古代有三十九族,人口众多,因地贫瘠而至康北与四川西北者甚多,后渐繁衍,遂占有现在的广大嘉绒,乃至更多地区,根据地名普查所证实,现四川I省甘孜、阿坝两州藏区与琼部相关的地名繁多,尤其是山峰,很多叫"(琼之谐音)""琼隆""琼溪"等等,经调查都与历史上的民族迁徙相关联。所谓的天上降一虹,落于奥尔卯隆仁地方,虹内出一星,直射于嘉绒,指的是陨石坠落的情景,三个,黑、白、花或黄卵,是指黑、白、花三种颜色的天珠(天珠的颜色分黑色、白色、花色三种)。后指原始的三个血缘或地缘相关的部落。有学者研究认为嘉绒就是象雄嘉绒,就是远古时代的雪山之子,中古时代的“邛笼”、“冉駹”、“象雄、“嘉良”、“葛伶”、“格勒”,就是不同历史时代对嘉绒的叫法,或自称,或他称。近代以后,就叫做“嘉绒族”。

黑()色天珠

苯教的“苯”源自天珠苯教的“苯”源自天珠 

白()色天珠

苯教的“苯”源自天珠 

花或黄()色天珠

苯教的“苯”源自天珠苯教的“苯”源自天珠 

在藏区约公元前30世纪开始出现最原始的占卜行为,约公元前25世纪开始出现了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公元前20世纪前后出现老与五行相关的宗教仪式,天珠逐渐演变为天神的化身,宗教祭祀活动的法器,天珠由此始终伴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传承延续至今。天珠的名称也由“衲布”改称为“瑟”译汉语“天珠”,西藏原始宗教也由“衲布”或“黑教”改称为“苯教”。“苯”包含:黑,宝贝,本,本源等之意。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