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世界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
(2012-12-14 09:46:52)| 标签: 转载 | 
 
 
霁虹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铁锁桥,也博南古道上最为著名的一个历史遗迹。
可以说,博南古道沿途有三多:寺庙多、桥梁门关多、名流显宦的传说故事多。一多寺庙多,是因为博南古道被称为“通往印度的黄金之路”,连接的是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古国,也是两个佛教大国,来往于古道上僧人众多,在路途中有一部分和尚就会停留下来建寺修庙,所以古道途径的地方寺庙多;第二个多是因为博南古道都是在滇西莽莽的山河中穿梭而行,整条道路不是翻山就是跨河,所以门关桥梁很多;第三个多是因为博南古道存在了数千年,时间跨度大,所以往来于古道上的显宦名流多,沾染名流显宦名气的山水古迹就更多。
总而言之博南古道沿途古迹众多,不可一一道来。其中霁虹桥要算是众多古迹当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西南第一桥等称号。这里主要从桥梁的产生、发展、灭的历史,以及徐霞客对它的精彩描述中,两方面去介绍这座中外驰名的桥梁。
博南山在整条博南古道上之所以显得十分重要,一个原因是博南山高大险峻、森林茂密,致使开凿这座山上的道路工程浩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博南山前面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澜沧江。一座山高不可攀、一条江险不可渡,一山一江结合在一起给在博南古道上形成了一个门户式的关卡。当年汉武大帝对这个关卡进行了谋划建设,在博南山上进行了道路开挖铺筑、提高了这条道路的运载能力、让他的军队无论在白天黑夜、晴天雨天都能顺利翻越博南山;但汉武大帝有没有在澜沧江上架起桥梁,提高这个古渡口的运输能力呢?
根据当年博南古道的建设者们留下的民谣苦歌“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中“越兰津、渡澜沧”的意思:到达兰津渡口,以摆渡的形式通过了澜沧江来看,那时澜沧江上只有一个渡口,叫做兰津渡口。通过澜沧江也只不过是“古以舟渡”,依靠船只来通过。汉武大帝打通了博南上山的道路,却可能由于技术、材料的原因,并没有能力在澜沧江上架起桥梁。
这座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究竟是什么时候建造起来的呢?
第一次在兰津渡口上建设桥梁是西汉汉明帝时期。
随着汉武帝对博南古道提级改造建设,汉明帝在今天的保山设立了永昌郡。永昌郡在当时全国105个郡当中,排行第二大,人口接近两百万。这样一个规模比较大、地理位置重要的永昌郡府设置在澜沧江的那一边,致使连接永昌郡与内地以及境外的博南古道上,政治军事往来、国际商业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具体的说就是来往的商贾马帮越来越多,来往的公干人员也越来越多。渡口码头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两岸间的往来。没有桥梁,使两岸间的往来受到限制,特别是遇到暴雨天气,江水暴涨,直接阻断了两岸间的来往。江上没有桥梁不仅影响了一般性的交通运输,而且成了影响政令通畅的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了。
因此,汉明帝为了确保中央政府与地方之间的政令畅通,第一次在澜沧江上架设桥梁。当时建设桥梁采用了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也就是说资金来源并不是全部由国家拨款,而是国家政府出资一部分,当地民众筹集一部分,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政府官家牵头组织建设、当地民众出工出力建设桥梁。这时期建设起来的桥也还不是铁索桥,是纯粹的藤索桥;名称也不叫霁虹桥、而是因为是在兰津渡口上的桥,所以就现称做“兰津桥”。至于这里的渡口,为什么叫“兰津渡口”,文字史料上无从考证,只有一种推测说法,因为这里的江水相对平静幽深,显现蓝色,“蓝”通“兰”,所以称做“兰津渡”。
第二次在兰津渡口上建设桥梁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樊绰撰《云南通志》《蛮书》里边有一段文字记载:
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
从这段文字描述里,我们可以得到三个信息:一是第二次在兰津古渡口架设桥梁是在三国时期、并且此事与诸葛亮有关系;二是此次架设的桥梁是由原来的藤索桥变成了篾索桥;三是要在澜沧江上面建一座桥是何等的艰难。“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说的是像诸葛亮这样充满智慧的人,在岸边开凿一个用来穿索的石孔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平常的事儿,而是一个历史事件、值得历史记载下来的事件。记载下来的目的,就是让两岸和过往的后人,不要忘记诸葛亮开凿石孔这一个非同寻常的恩德善举。至于“孔明所凿”这句话的本来含义值得推敲。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孔明亲自开凿,另一个理解是隶属于孔明的部下开凿的。这样一仔细分析,当然诸葛孔明是不可能亲自开凿穿索用的石洞,应该指的是从属于他的部将开凿。我们把这个记载和其他有关诸葛亮在永昌一带活动的零散史料、以及广泛传说联系起来,相互弥补,相互佐证,可以还原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情节:在诸葛亮南征的军队当中,有一支队伍沿着博南古道来到了兰津渡口,准备度过澜沧江到达永昌郡府——保山。这里的藤索桥因为年久失修,已经腐朽不堪,队伍难以通过。
为了让军队顺利进入永昌地区,诸葛亮的部属最后通过请示汇报,得到了诸葛亮的同意和支持,从三个方面对原来的桥梁进行了改造:一是用篾绳更换了牵引在两岸上的藤索,新更换的篾绳更加粗壮结实;二是在岸边的岩崖上开凿了石洞,把蔑绳拴在石洞上;三是在新的篾绳上面铺上了竹篱笆和部分石板。这样将原来纯粹的藤索桥进一步改造成了篾索石板桥,使这座桥梁的牢固性和运载能力都大大得到加强。
这时候的桥梁的名称还是叫兰津桥。
第三次对兰津桥进行改造建设是到了元朝。
《云南通志》有一段关于兰津桥的记载:
“元贞间,也先不花西征,易以巨木”
到了元贞年间(1295—1397),也先不花远征缅甸,大批军队要通过这里,这时离诸葛亮南征、改造桥梁的时间已经过去几百年,诸葛亮部属留下的篾索和木板已是虫蛀腐朽。所以也先不花浩大的部队无法从这座已经摇摇欲坠的桥梁上通过。所以他根据需要,下令手下冒着大雨对桥梁进行改造,“易以巨木”,用巨大的木头更换了原有的木板。改造完工时,巧逢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横在新的桥梁上面。也先不花内心暗喜,揣摩寻思这是不是老天暗示此次出征必定胜利呢?因为只有雨后的彩虹才被称作是“霁虹”,有着万事大吉、充满希望寓意。也先不花当即把兰津桥改成了霁虹桥。这个美好而吉祥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但是那时的霁虹桥还不是铁索桥、采用了大量的木料,可以称它为霁虹木桥。
那么桥梁专家认定的这座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建成是哪一年,什么人建成的呢?关于霁虹铁索桥的建成,有两种不一致的记载和说法。
清代《滇南杂志》有记载:
“成化中(成化十一年、1475年),僧了然者乃募建飞桥,以铁索横牵两岸、、、、、岁以兵三十人更番戍守”;
《云南通志》又载
“弘治十四年,兵备副使王槐重修、、、、、贯以铁索、、、、、、”
这两种记载多多少少有些出入,也有些模糊。前一种记载明确是和尚了然募捐建造铁索桥;后一种记载明确是军官副使王槐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建造的。
这座铁索桥究竟是了然和尚修建的还是军官王槐修建的呢?这两个记载里单独来看也有一些疑问。
关于了然募捐修建桥的记载有两点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证。霁虹桥整座桥全长106米,净跨江面60米,桥面净宽3.7米;桥梁由18根铁链组成,18根铁链总重量20多吨。
据传了然和尚把这18根铁链由东岸送到西岸,是采纳了一个工匠的建议,分三个部骤把铁链送到对岸:第一步搓制了一根一头粗一头细的绳子;第二步把绳子粗的一头拴在铁链上,细的一头拴在一支箭羽上,然后把这支箭羽射到西岸;第三步是由西岸的工匠用特制的绞架拴上绳子,把18根铁链依次绞过去。然后把这十八根铁链套在万年桩上。万年桩是用铁铸造而成的,东西两岸的分别有一根。入土部分不知道有多深,露出地面的部分有80厘米,周长有72厘米,下面是圆柱形,有一个蘑菇形状的顶。说得直白一些,万年桩在形状上,就是一个男性生殖器的模样。当年过桥的人,尤其是两岸的老百姓,过桥前都喜欢摸一摸万年桩,有着“摸一摸,过桥就稳妥”的说法;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凡是不孕不育的妇女,如果到万年桩上坐一坐,就会身怀六甲,生儿育女;在西岸万年桩的上方有一个方形的石洞,它与万年桩有配套功能,来万年桩上座孕的妇女,如果向石洞上投掷石块,石块在石洞上落稳了,就会增加受孕的机率,并且怀上的会是男孩。
使用智者的巧妙方法把铁链送到对岸,万年桩送子送福的神秘色彩,都与普渡众生的了然和尚的身份有着某些默契和吻合。但是铸造铁链和万年桩的工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了然和尚凭一己之力能完成吗?在当时来讲,铸造20多吨的铁链和铁桩,需要一个专门的工厂作坊,何况建桥还需要进行设计、运输、巨大桥墩的支砌等等,其中任何一项工程在当时或者现在来讲都是极其艰难的,算得上是一项国家重点工程。所以单靠了然和尚的个人能力来完成一项国家重点工程,显然这是不大可能的事。另外一个疑问是:记载中说“岁以兵三十人更番戍守”,这是明显的官家行为,作为一个和尚,了然是不可能调遣守兵的。
关于副使王槐建桥的记载同样有两个模糊混乱的地方,“弘治十四年,兵备副使王槐重修、、、、、贯以铁索”,其一“重修”,他到底是在篾索桥的基础山重修呢在?还是在铁索桥的基础上重修?这里没有说清楚;其二是“贯以铁索”,这与关于了然和尚“以铁索横牵两岸”有矛盾冲突。
这些史料上的记载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疑问呢?
这些史料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疑问的同时,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博南古道虽然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其历史比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都要悠远;但是就世人关注的程度上来说,却相差甚远。其他的古代运输线路都已经被不同领域专家、学者,以各种形式关照过、研究过、甚至热炒过,所以相关的历史资料丰富而详尽。但是相关博南古道的史料却十分稀少,即使有一点,也是只言片语,十分的零碎、不成体系。所以世人对于博南古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认知,大部分都还处于茫然状态。
好在这些历史记载尽管有模糊疑问地方,但还是给我们进一步考证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记载中了然和尚建成铁索桥是1475年,王槐建成铁索桥是在1495年,相差20年的时间,这放25年,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误差也不算大。况且在历史上也好、现实中也罢,建设任何一件伟大的工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年时间就可以完成。至于说记载当中出现人物对象的误差和疑问,那应该是做史的人有所侧重导致的。因为立书作传者,都要经过思维和虑想,凡是经过思维和虑想的事实,任何文字的叙述和表白,都与事实本身有一定距离。就这两个关于霁虹桥的历史资料来看,前者侧重于对了然和尚进行记述,后者侧重于对王槐进行记述,出现偏颇在所难免。当我们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去解读史料的时候,历史则会更加接近事实一些。这样我们把两个记载合并起来分析,霁虹桥的建设,应该是了然和尚与王槐共同努力的结果。了然作为一个和尚,修桥补路,是佛家本分,化缘贴补霁虹桥的建设自然合理;军官王槐作为国家差使,建设国道上的军事桥梁、并且派兵驻守,那也是本职工作。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霁虹铁索桥,比较经得起推敲的说法应该是:明代1475至1495年间,兵备副史王槐奉命修建霁虹桥,得到了了然和尚的大力捐助。通过20年的建设,最终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建成的时间比驰名中外的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泸定桥要早两百多,泸定桥建成的时间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为此,《中国科技史》把霁虹桥定位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
建成后的霁虹铁索桥,历尽沧桑磨难,被毁坏了十多次,先后19次进行重修。最终这座我国桥梁史上的奇迹於1986年10月遭受了无法抵抗的磨难,彻底消失。在桥上方数百米处山体滑坡,让澜沧江断流了足足15分钟,形成堰塞湖。15分钟后湖堤垮塌,排山倒海的江水夹杂巨石树木奔涌而下,顷刻就吞没了这座历尽沧桑的古桥。
以上所讲,是霁虹桥出现、发展、毁灭的历史过程。这座中外驰名的桥梁虽然已经消失,世人无法再目睹她的风采,但在许多历史文献里都能读到关于霁虹桥的描写,其中最精彩精准的要算是徐霞客在游记里的描述。
徐霞客是我国明朝著名的大旅行家、地理学家,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著写了《徐霞客游记》,这本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全书60万字,其中有25万字是有关云南内容的——几乎是一半,这25万字中大多是博南古道上的沿途日记,其中有五则完整的日记、一万多字是描述他在永平县博南古道上的所见所闻。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关于霁虹桥头一段道路的描述:
由岭南行一里,即曲折下,其势甚陡。回望铁桥嵌北崖下甚近。
这是远看霁虹桥的情景。这里突出描述了快要到霁虹桥的这段路程的“陡峭”。“岭”是由博南山延伸出来一道山梁子,它横在整个杉阳坝子和澜沧江之间,像澜沧江的一道巨大河堤。顺着这道巨大的河堤,沿着澜沧江的流向,行走一里(南行)的路程,路就弯弯曲曲的向下延伸,路的走势十分的陡峭。
在向南行走的过程中回头望,就会看见一座铁索桥直接镶嵌在北边的石崖下边、感觉距离很近,就像在眼前一样。
或迎之,或背之,为“之”字下者,三里而即江岸。
继续往下走,有时走的方向迎着铁索桥,有时背向着铁索桥,这样转来转去,在“之”形状的道路上行走三里,到达澜沧江的岸边。到了岸边,并没有到桥头。这里描写的三里路,其实就是我们在前面讲到过的博南古道上的著名路段“九转十八弯”。
即挨东崖下溯江北行,又一里而至铁索桥之东。
沿着九转十八弯下到江边,到了江边,挨着澜沧江东岸边,逆着澜沧江的流向向北行走,再走一里路程到达铁索桥的东岸桥头。在这里徐霞客没有对这一里沿着东岸行走的一里路进行详细描写,仅仅只用了一个“崖”字。其实一个“崖”字也就足够了,说明了这一里路全部都是从岩石上开凿出来的。其它史籍则对开凿这一里路的方法进行了描述:在寒冬腊月,先把柴火堆积在要开凿的岩石上面,然后点着,当岩石被烧得通红的时候,用寒冷的江水把火浇灭,突然降温,让岩石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爆裂。的确那时没有炸药,对付坚硬的岩石,这种积柴烧火、淬列岩石的方法在工程建设中十分普遍。
到了桥头,有一段关于桥头建筑的描写:
先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
这是霁虹桥东岸桥头的建筑。紧挨着江水上来的地方,用大条石拱起了门关,在这道石门之内,建造有一座供奉祭拜诸葛亮的祠堂和一个用来收税的单位建筑。
桥之西,巩关亦如之。
过了桥,西岸的桥头建筑也跟东岸的差不多。
以上描述的精准程度,作为我个人来说,真的是无法组织同样的语言来表述徐霞客的原本含义。但是很有幸的是家在杉阳,离霁虹桥很近很近的一个村子,所以从模糊的童年记忆开始,在霁虹桥被毁之前和之后,无数次到达过霁虹桥。现在仔细的回想当年的记忆,每一次的行程都好像是踏着徐霞客的足印在行走,顺着徐霞客的视线在目睹霁虹桥的风采。只不过许多年前,知之甚少,不知道这是家乡唯一的一个世界第一。每每谈到其他地方的世界第一的时候,总是肃然起敬、赞叹不止,而对身边的这个世界第一却是熟视无睹。以至于现在,在霁虹桥已经消失的时候,逢人便推荐家乡的骄傲。惭愧啊惭愧!
徐霞客还有一段最为珍贵的文字,是关于霁虹桥环境地理的一段描写。从这段地理环境的描写中解开了一个千古之谜团:一条澜沧江,流经几万里,为什么古人会偏偏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渡口?并且架设桥梁也在这里呢?依据是什么呢?
盖东西两界山,在桥北皆夹石,倒压江面,在桥南者皆削土,骈立江旁、、、、、、而桥则架于土石相接处。
这段描写的大意是:澜沧江东岸西岸两边的山,在桥的北方都是石崖,这些石崖就像是倒扣在江面上、笔直悬立;在桥南方都是陡直的土坡,对称的处立在澜沧江两岸。霁虹桥就架设在岩石与土坡的交界处。
这段描写站在高处,俯瞰了霁虹桥所处的地理环境。在字里行间无意之中回答了为什么远古时代,古人类要选择这里作为渡口这个问题。在前面我们讲古人类选择亲近体系时,提及同样一个话题:古人类的选择决然是本能的选择,因为那时没有任何科学的理论供参考、更没有先进的仪器供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本能的作用是巨大的,本能的选择往往是最合理的。在这个蓝津渡口上也体现了这种看法的正确性:澜沧江在整个滇西流程中,大部分是在断崖石巉中流淌,所以导致水流湍急、暗礁遍布,让人望而生畏的同时也望而止步,不可能泅渡也不可能摆渡;但是到了这里突然遇到一座土山,江面自然开阔起来,水流平缓下来,没有了礁石;加之上方(北方)又是牢固的石壁,像一个巨大的坝口保护着这片开阔的江面。因此选择这段江面泅渡、或者是摇船摆渡都是一个天生地就的、绝无仅有好地方。作为渡口是一个好地方,选择古渡口架设桥梁的优势和方便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这就是是徐霞客对霁虹桥所处的地理环境的描写。这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独到之处。他对大环境:人类生存的环境、事物存在的环境的观察和研究,如此精细、如此的敏锐,从这段描写的内容里边可见一斑,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说这段文字珍贵指的就是这里能够充分体现徐霞客作为伟大的地理学家,其深厚的功力并非常人所具备的。
徐霞客还有一段文字是专门描述霁虹桥的精巧结构的:
许许多多的才子过客到了这座桥上,大部分给后人留下的是夸张悬疑的赞誉之词,而徐霞客作为一个十分理性的地理学家对霁虹桥的结构、力学原理则作了理性的分析说明:
下既有承,上复高绷、、、、、、至桥中,又斜坠而下绷之
这里的18个字,可谓把整座霁虹桥的特别之处清晰描绘出来。具体意思可以这样理解:这座桥不仅下边有承载重物的铁链,上边还有绷紧的铁链,用来当作护栏、同时也加强了桥的牢固性;铁索桥的中间的地方,还有向下方斜拉的铁链,让桥更加稳固,不摇摆。“下既有承”指的是桥面上的16根铁链,这16根铁链不是均匀的铺设,而是成二四四四二组序排列,桥的边沿上的两组铁链由两根铁组成,中间的三组铁链分别由四根铁链组成,因为中间部分是受力部分,所以铁链多而且密集。“上复高绷”指的是在桥沿高出一米的地方,分别有一根铁链作为扶手,加强了桥梁的安全性和牢固性。总之整座桥梁的结构十分精巧、严谨。
除了对霁虹桥地理环境和桥身做了精准的描述之外,徐霞客还对霁虹桥有一个精彩的评述和结论:
迤西咽喉,千古不能改也
在这里“迤”是往或向的意思;“咽喉”原指人体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这里指重要的东西必经之道;“千古”则是永永远远、无论何时的意思。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这里是向西去,去保山、去缅甸、去印度等等的必经之路,无论何朝何代、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有的朋友可能会想,徐霞客下的论断可能太绝对了吧,博南古道不是沉寂了吗?霁虹桥不是被冲毁了吗?怎么能说是千古不会改变呢?可事实上一点都不错,这里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是咽喉之地,现在、将来同样是咽喉之地。因为正在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大瑞铁路的过江大桥同样选择在这个位置上进行架设,小湾电站建成后还要在这里修建一个航运码头。这,完全可以套用一首歌的歌词说明徐霞客的结论: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渡口的地方依然还是渡口,桥梁的地方依然是桥梁。所不同的是古代的人们是本能的驱使他们选择这里作为渡口、架设桥梁;如今的人们是通过先进的仪器、现代的测设方法、科学的计算方式,更加缜密的选择了这个地方作为码头、架设桥梁。本能和科学两者相互吻合在一起,更加说明选择这里的合理性、正确性、唯一性,也更加印证了徐霞客“迤西咽喉,千古不能改也”的感慨!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