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门对联这样写合适吗?

(2022-11-01 16:25:59)
分类: 评论

校门对联这样写合适吗?

 

圃者近日从某校经过,发现校门对联更新了:

四书五经启智培新

小善大道立德育人

这样写合适吗?圃者心里打了个疑问号。

这是要用四书五经指导办学吗?好象不对。我们办学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指导,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不能用四书五经来指导。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有丰富深刻的人文思想。但是文字异常艰深,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的话,一般读读《论语》、《孟子》、《诗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怕是对大学生甚或普通研究生也没有要求通读四书五经。学校用四书五经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或者说是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学校教学特色,这行吗?应该说有作用,但很困难。因为四书五经包罗万象,很难说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相信这位校长的学问非常深厚,已经深入钻研了四书五经,把握了它的精髓,但要让全校教师理解并用来指导教学恐怕很难很难。从实际情况看,小学教材涉及的只有《论语》的很少章节,大多是有关道德和学习方法的,就此扩大为用四书五经启迪学生、培养接班人,恐怕是言过其实了吧?现在,国家对于中小学教育有系统的法律和政策规定,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包括教育方针、教学原则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就教学内容来说,按大纲编制的教材主要是或者说绝大部分是关于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所以说,学校张扬“四书五经启智培新”,或者以此作为教学特色,应该不太适宜。

“大道”是什么概念?它的意义比较多,本义指宽阔的道路,可引申为正常的传播途径,正道、常理,最高的治世原则、大同世界、包括伦理纲常等,又可指自然法则,还谓成仙了道、指很高的道行,其他的种种理解不知道有多少。所以说,大道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不能让小学生以此为之努力。

再来看上联的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有它的要求。通常说是要对仗,字数相等,意义不能重复又要连贯,严对的话还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拗等等。

上联的最大特点是嵌字,四小是学校简称,嵌入上下联之首。嵌字联对遣词造句限制很大,与嵌入字匹配的词语很少,是最难写的对联,甚至写不出来。一定要这样写怎么办?大多数情况下是差强人意。上联大概也就是囿于这种情况。     四书五经怎么对?没有相应的数字,只好用小善大道。五和大都是仄声。启智对立德,启立同是仄声。培新对育人,新人都是平声,而首联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平声是不可以的,并且意义重复了。

校门对联是宣示学校办学思想或者理念的,要让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理解并认可,所以内容不能有问题。同时,这又是一种行为教学,形式上不能有太大瑕疵。瑕疵太大的话,学生看了后会觉得,对联就是这样写,对学生关于对联的认知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社会看了后可能会认为学校就是这么个水平,对学校形象有所损害。所以,校门对联撰写要慎重,不可草率。特别是嵌校名联,轻易出联难免有失。

那么,上嵌字联是不是有别的写法呢?圃者不才,试拟一下,请方家批评指正。

四方协力育兰逐梦

小善乐为宏志成才

四方,指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四小有四方协作、同心合力办学的优良传统。给四小溯源的话,最初创立是在光绪年间。当初民不聊生,常有弃婴凄厉,饥饿而死。时有士绅贤达集资,在万德巷内空地上建起了“育婴堂”,后不断发展。民国时期的1924年,有识之士梁雪亭等人挟妇女解放潮流,由社会集资在堂内办起了女子小学,取名为“纫兰女子小学校”。1963年惠州建市,学校改名为“惠州市第四小学”,从此四小不断发展壮大,校名沿用至今。

故此,本联用“育兰”彰显四小民间办学的这段校史佳话,同时又指现在我们一切为了祖国后代,细心培育孩子的教育现实,语意双关。兰者兰花。我们常把小学教育叫作育苗,育兰就更进一层了,学生不仅是苗更是花,更要细心,更要勤勉。“逐梦”之梦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中国梦。“四方协力育兰”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追逐伟大梦想,实现华夏复兴。

下联表达对“兰”们的要求和希望。“小善”,指小的善良行为,小的技巧,或者做好某件小事。学生的道德培养,学业进步,倡导从小事做起,乐于做小事,做好小事。要树立良好的志向,刻苦学习,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形式上,本联基本符合对联的要求,既嵌了校名,又没有大的罅漏。

校门对联这样写合适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2年9月诗选
后一篇:2022年10月诗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