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八马茶业 余西湖
内质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个项目,将杯中冲泡出的茶汤倒入审评碗,茶汤处理好后,先嗅杯中香气,后看碗中汤色(绿茶汤色易变,宜先看汤色后嗅香气),再尝滋味,最后察看叶底。
(一)汤色指茶叶冲泡后溶解在热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泽。汤色审评要快,因为溶于热水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接触后很易氧化变色,使绿茶汤色变黄变深,青茶汤色变红,红茶汤色变暗,尤以绿茶变化更快。故绿茶宜先看汤色,即使其他茶类,在嗅香前也宜先快看一遍汤色,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嗅香时,把汤色结合起来看。尤其在严寒的冬季,避免嗅了香气,茶汤已冷或变色。汤色审评主要从色度、亮度和清浊度三方面去评比。
1.色度指茶汤颜色茶汤汤色除与茶树品种和鲜叶老嫩有关外,主要是制法不同,使各类茶具有不同颜色的汤色。评比时,主要从正常色、劣变色和陈变色三方面去看。
(1)正常色即一个地区的鲜叶在正常采制条件下制成的茶,冲泡后所呈现的汤色。如绿茶绿汤,绿中呈黄;红茶红汤,红艳明亮;青茶橙黄明亮;白茶浅黄明净;黄茶黄汤;黑茶橙黄浅明等。在正常的汤色中由于加工精细程度不同,虽属正常色,尚有优次之分,故在正常汤色应进一步区别其浓淡和深浅。通常色深而亮,表明汤浓物质丰富,浅而明是汤淡物质不丰富。至于汤色的深浅,只能是同类同地区的作比较。
(2)劣变色由于鲜叶采运、摊放或初制不当等造成变质,汤色不正。如鲜叶处理不当,制成绿茶轻则汤黄,重则变红;绿茶干燥炒焦,汤黄浊;红茶发酵过度,汤深暗等。
(3)陈变色陈化是茶叶特性之一,在通常条件下贮存,随时间延长,陈化程度加深。如果初制时各工序不能持续,杀青后不及时揉捻,揉捻后不及时干燥,会使新茶制成陈茶色。绿茶的新茶汤绿而鲜明,陈茶则灰黄或昏暗。
2.亮度指亮暗程度。亮表明射入汤层的光线被吸收的少,反射出来的多,暗则相反,凡茶汤亮度好的品质也好。茶汤能一眼见底的为明亮,如绿茶看碗底反光强就明亮,红茶还可看汤面沿碗边的金黄色的圈(称金圈)的颜色和厚度,光圈的颜色正常,鲜明而厚的亮度好;光圈颜色不正且暗而窄的,亮度差,品质也差。
3.清浊度指茶汤清澈或浑浊程度。清指汤色纯净透明,无混杂,清澈见底。浊与混或浑含义相同,指汤不清,视线不易透过汤层,汤中有沉淀物或细小悬浮物。劣变或陈变产生的酸、馊、霉、陈的茶汤,浑浊不清。杀青炒焦的叶片,干燥烘或炒焦的碎片,冲泡后进入汤中产生沉淀,都能使茶汤浑浊不清。但在浑汤中有两种情况要区别对待,其一是是红茶汤的“冷后浑”或称“乳凝现象”,这是咖啡碱与多酚类物质氧化产物茶黄素及茶红素间形成的络合物,它溶于热水,而不溶于冷水,茶汤冷却后即可析出而产生“冷后浑”,这是红茶品质好的表现。还有一种现象是鲜叶细嫩多毫,如高级碧螺春,都匀毛尖等,茶汤中茸毛多,悬浮于汤中,这也是品质好的表现。
(二)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茶叶的香气受茶树品种、产地、季节、采制方法等因素影响,使得各类茶具有独特的香气风格,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青茶的花果香等。就是同一类茶,也有地域性香气特点。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和长短。
1.纯异纯指某茶应有的香气,异指茶香中夹杂有其他气味。香气纯要区别三种情况,即茶类香、地域香和附加香。茶类指某茶类应有的香气,如绿茶要清香,黄大茶要有锅巴香,黑茶和小种红茶要松烟香,青茶要有花香或果香,白茶要有毫香,红茶要有甜香等。在茶类香中又要注意区别产地香和季节香。产地香即高山、低山、洲地之区别,一般高山茶高于低山茶。季节香即不同季节香气之区别,我国红绿茶一般是春茶香高于夏秋茶,秋茶香气又比夏茶好,大叶种红茶香气则是夏秋茶比春茶好。地域香即地方特有香气,如同是炒青绿茶的嫩香、兰花香、熟板栗香等。同是红茶有蜜香、橘糖香、果香和玫瑰花香等地域性香气。附加香是指外源添加的香气,如以茶用香花茉莉花、珠兰花、白兰花、桂花等窨制的花茶,不仅具有茶叶香,而且还引入花香。异气指茶香不纯或沾染了外来气味,轻的尚能嗅到茶香,重的则以异气为主。香气不纯如烟焦、酸馊、陈霉、日晒、水闷、青草气等,还有鱼腥气,木气、油气、药气等。但传统黑茶及烟小种均要求具有松烟香气。
2.高低香气高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即浓、鲜、清、纯、平、粗。所谓浓指香气高,入鼻充沛有活力,刺激性强。鲜犹如呼吸新鲜空气,有醒神爽快感。清则清爽新鲜之感,其刺激性不强。纯指香气一般,无粗杂味。平指香气平淡但无异杂气味。粗则感觉有老叶粗辛气。
3.长短即香气的持久程度。从热嗅到冷嗅都能嗅到香气表明香气长,反之则短。香气以高而长,鲜爽馥郁的好,高而短次之,低而粗为差。凡有烟、焦、酸、馊、霉、陈及其他异气的为低劣。
(三)滋味滋味是评茶人的口感反应。茶叶是饮料,其饮用价值取决于滋味的好坏。审评滋味先要区别是否纯正,纯正的滋味可区别其浓淡、强弱、鲜、爽、醇、和。不纯的可区别其苦、涩、粗、异。
1.纯正指品质正常的茶应有的滋味。浓淡:浓指浸出的内含物丰富,有黏厚的感觉;淡则相反,内含物少,淡薄无味。强弱:强指茶汤吮入口中感到刺激性或收敛性强,吐出茶汤时间内味感增强;弱则相反,入口刺激性弱,吐出茶汤口中味平淡。鲜爽:鲜似食新鲜水果感觉,爽指爽口。醇与和: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强;和表示茶味平淡正常。
2.不纯正指滋味不正或变质有异味。其中苦味是茶汤滋味的特点,对苦味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区别;如茶汤入口微苦后回甘,这是好茶;先微苦后不苦也不甜者次之;先微苦后也苦又次之;先苦后更苦者最差。后两种味觉反映属苦味。涩:似食生柿,有麻嘴、厚唇、紧舌之感。涩味轻重可从刺激的部位来区别,涩味轻的在舌面两侧有感觉,重一点的整个舌面有麻木感。一般茶汤的涩味,最重的也只在口腔和舌面有反映,先有涩感后不涩的属于茶汤味的特点,不属于味涩,吐出茶汤仍有涩味才属涩味。涩味一方面表示品质老杂,另一方面是季节茶的标志。粗:粗老茶汤味在舌面感觉粗糙。异:属不正常滋味,如酸、馊、霉、焦味等。
茶汤滋味与香气关系相密切。评茶时凡能嗅到的各种香气,如花香、熟板栗香、青气、烟焦气味等,往往在评滋味时也能感受到。一般说香气好,滋味也是好的。香气、滋味鉴别有困难时可以互相辅证。
(四)叶底即冲泡后剩下的茶渣。干茶冲泡时吸水膨胀,芽叶摊展,叶质老嫩、色泽、匀度及鲜叶加工合理与否,均可在叶底中暴露。看叶底主要依靠视觉和触觉,审评叶底的嫩度、色泽和匀度。
1.嫩度以芽及嫩叶含量比例和叶质老嫩来衡量。芽以含量多,粗而长的好,细而短的差。但应视品种和茶类要求不同而有所区别,如碧螺春细嫩多芽,其芽细而短、茸毛多。病芽和蛀芽都不好。叶质老嫩可从软硬度和有无弹性来区别:手指揿压叶底柔软,放手后不松起的嫩度好;质硬有弹性,放手后松起表示粗老。叶脉隆起触手的老,不隆起平滑不触手的嫩。叶边缘锯齿状明显的老,反之为嫩。叶肉厚软的为嫩,软薄者次之,硬薄者为差。叶的大小与老嫩无关,因为大的叶片嫩度好也是常见的。
2.色泽主要看色度和亮度,其含义与干茶色泽相同。审评时掌握本茶类应有的色泽和当年新茶的正常色泽。如绿茶叶底以嫩绿、黄绿、翠绿明亮者为优;深绿较差;暗绿带青张或红梗红叶者次;青蓝叶底为紫色芽叶制成,在绿茶中认为品质差。红茶叶底以红艳、红亮为优;红暗、乌暗花杂者差。
3.匀度主要从老嫩、大小、厚薄、色泽和整碎去看。上述因子都较接近,一致匀称的为匀度好,反之则差。匀度与采制技术有关。匀度是评定叶底品质的辅助因子,匀度好不等于嫩度好,不匀也不等于鲜叶老。粗老鲜叶制工好,也能使叶底匀称一致。匀与不匀主要看芽叶组成和鲜叶加工合理与否。
审评叶底时还应注意看叶张舒展情况,是否掺杂等。因为干燥温度过高会使叶底缩紧,泡不开不散条的为差,叶底完全摊开也不好,好的叶底应具备亮、嫩、厚、稍卷等几个或全部因子。次的为暗、老、薄、摊等几个或全部因子,有焦片、焦叶的更次,变质叶、烂叶为劣变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