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关照下的诗歌翻译——《龟虽寿》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2011-04-01 09:04:4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前锋视点 |
关联理论关照下的诗歌翻译
——《龟虽寿》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川外研究生09级3三班 郭淑贤
摘要:关联理论翻译观提出“最佳关联”的概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龟虽寿》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比较赏析,从而指出关联理论翻译观对于我们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观;最佳关联;《龟虽寿》
一、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关联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自Dan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活动并非一个简单的、永恒的、静态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过程。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比如话语),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它对言语交际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关联理论有两个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其认知原则认为: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其交际原则认为:每一个明示刺激都假设自己具有最佳关联。人们理解话语的过程,也是取得最佳关联,说话人交际意图最终得以实现的过程。
在关联理论提出后不久,Wilson的学生格特(Ernest-August
格特明确指出,“翻译的成败,跟明示——推理交际中的其它情形一样,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与关联原则相一致”(2004:199)。他的主要思想正如《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第二版)封底上所总结的: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原话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寻找到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并进而确定交际者的隐含。
因此,“寻求最佳关联”应该作为译者翻译的指南,也称为“最小最大原理”,即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的表达方式“让译文读者无需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Gutt,2004:107)。因此,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期使译文读者用最小的推理努力获知最大的语境效果。“成功的译文只是,而且只能是:原交际者的目的和受体的要求在认知环境相关的方面与原文相似”(赵彦春,2005:15)。总而言之,译者的主要职责在于努力做到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同时,还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进一步推理,寻找出最佳关联性,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完成交际。
二、《龟虽寿》英译文的关联理论阐释
1、《龟虽寿》及其简介
《龟虽寿》又称《神龟虽寿》,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这首诗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他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这首诗体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人定胜天’的思想,展现了作者政治家的宽广胸襟”(夏放,1974:81)。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这首诗赢得了后人的赞美,就在于有形、有理、有情,且使三者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全诗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越。全诗如下: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从关联理论翻译观的视角对比赏析《龟虽寿》的两个英译本
译文一:
译文二:
2.1诗体形式上
从形式上看,曹操的诗是一首四言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用词简练,文风简约。译文一将四言诗译成英文的六个音节,文笔简洁,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押韵采用的是归化的方式,类似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可谓“音形并茂”。译文二将这首诗歌译成了散体,也可谓诗意盎然,但较之原文略显拖沓、冗长,诗行参差不齐,失去了原诗的形体之美;由于摒弃了韵脚,自然就没有了音色、韵律之美。因此,从诗歌整体的比较而言,译文一能够使译文读者更好地体会原诗的形式之美,从而取得较大的语境效果,这样读者在理解原诗形式上所付出的推理努力就较小,关联性也就较强,从而顺利完成交际目的。
2.2文化暗含上
全诗共有十四句,除末两句为与诗句内容无关的乐谱套语外,其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前四句中,诗人以神龟和螣蛇为喻,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衰的客观规律。在原文中,神龟这一文化意象指的是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两个译文分别将其译为“turtles”和“tortoise”;所不同的是,译为二将“神”译出,译为“blessed
同样,原诗中出现的“螣蛇”指的是传说中的一种能驾雾飞行的蛇,曹操以此来借指技艺高超,译文一将其译为“dragon”,尽管在汉语中凡是与“龙”有关的词语无一不是褒义词,且“龙”被喻为“会飞的蛇”,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语义上与源语非常的接近;但是龙在西方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关龙的传说截然不同,西方中世纪龙是守候地狱之门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被看作是一种不祥的动物,象征魔鬼与邪恶,它的联想意义基本上都是贬义。译文二将其译为“winged
2.3名词意象上
从语境的视角来看,名词的翻译也要顺应最佳关联理论,使得读者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佳的认知语境。
在翻译“壮心”时,赵彦春将其译为“high
“盈缩之期”意为生命的长短。译文一使用了“losses
2.4动词意象上
在动词意象的翻译上,这两个译本之间也存在着差别,这同时也体现了翻译大家们在风格上之迥异。
原诗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意为千里马虽在槽枥却意在驰骋,译文一将驰骋译为“course”,“course”虽有(马等)奔跑之意,但是似乎尚缺乏那种纵横驰骋的感觉;译文二将其译为“gallop”,该词在意向和语境上绝大部分都与马有关,展现了马的疾驰、飞奔之意,精准地符合了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使读者能够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语境,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在翻译诗歌最后一句“歌以咏志”中的动词“咏”时,译文二译为“hum”,该词意为轻声哼唱或是嘈噪声,意象并不符合当时曹操战胜凯旋,高歌奏凯之豪情,而且也偏离了原作的意图与语境;译文一此处译为“chant”,意为带有情感地重复吟唱、歌颂,该动词意象与原诗中的那种含情吟唱和歌颂的意思相吻合,而且还贴切地再现了曹操咏此诗时那种试要囊括宇宙的慷慨激情。因此,译文一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图,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语境效果,让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佳的认知关联。
基于对这两个英译本的分析,可知两个译本都考虑到了认知语境。虽然它们的诗体形式和翻译方法等有所不同,但是各有千秋,都注重对译文读者的考虑,切实减轻读者的推理努力,以求获得大的语境效果,关联性较好,很好地达到了交际目的。
三、结语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语际间的阐释运用,译者根据最佳关联原则,正确理解原作意图,对读者的认知环境做出恰当的判断和估计,采用适当的策略,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者的意图。成功的翻译应该让目的语读者,用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获得最恰当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诗歌《龟虽寿》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关联理论翻译观对翻译活动有很强的解释力,对于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2]
[3]
[4]
[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