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现代人看中医·连载1)
(2014-11-05 18:09:00)
标签:
健康国医大师全息现代人 |
分类: 《现代人看中医》 |
宇宙间有星球这类明物质,也有灰洞这类暗物质。
人类同样也有明、暗两套生命系统,即解剖系统和经络系统。它们都客观存在,都可以用科学方法证明。前者存在于尸体的基础上,后者存在于活体的基础上。西医通过解剖系统治病,中医通过经络系统治病。两套生命系统都连接五脏六腑,前者主要输送血液,后者主要输送气体。西医是对抗医学,讲究病原体和抗体的博弈。中医是平衡医学,讲究身体的阴阳平衡和阴平阳秘。西医与中医,如同英文与中文,是两套不同的逻辑系统,各有各的语言。西医与中医可以通过翻译交流,加深理解。本书就是翻译,就是试图通过趣谈的方式,通过比较的方式,让更多的西医和普通人了解中医,利用中医治未病,治已病。
西医有三个特长是中医望尘莫及的,即体检、急诊和手术。西医还有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这三素,也是中医没有的。西医擅长治疗器质性的疾病,中医擅长治疗功能性的疾病。凡是解剖系统检查出来的疾病,人们可以去看西医。凡是解剖系统说不清楚的疾病,人们可以去看中医。中医看整体,西医看局部。中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西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两者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诊。
西医可以从细胞、组织、器官讲到系统,但是遇到器官之间的关系、系统之间的关系,西医就不讲了。因为没有人能讲得清楚。中医能讲系统,讲五脏六腑的关系,但是让中医讲器官,讲组织和细胞,中医就不讲了,因为中医的老祖宗从来只讲脏象不讲脏器。其实脏象的实体就是脏器。中、西医的五脏六腑说的是一回事。
中医完全可以对照西医的解剖图把脏象说明白,只要大家肯把一个传统表述改正过来,即把“肝、心、脾、肺、肾”这五脏的说法,改成“肝、心、脾胰、肺、肾
”。在解剖图中,脾脏在人体中是免疫器官,还负责处理老旧的红血球。中医没有胰脏的说法,源于中医从来没有解剖图,只有解剖示意图。其实,清朝名医王清任早就已经在他的《医林改错》中明确地纠正了这一错误,并画出了中医脾的形状和结构,就是胰脏。只不过后人没有听从,也导致了多年来中、西医在脏腑及脏器的功能上,缺乏共同语言。
西医的基础理论是科学。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哲学,它的本体论是整体观,它的方法论是辨证论治,符合构成哲学的要件。
西医是生命科学,中医是生命哲学。但是哲学一旦联系实际,从定性说明变成定量描述时,其过程就有了科学的含义。因此,中医的治疗过程与西医的治疗过程一样,都有定量的内容,都属于科学的范畴。两者都是医学,人类都需要。
中医是经验学说,是规律学说,是文化。中医是千百年来,用千百万人的生命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规律是主人,科学是仆人。科学是为解释和总结规律服务的。可惜目前的科技手段有限,所能解释的规律还很有限。
中医走向科学,主要是指中医个体诊断和医治的数据化。这是信息化时代的呼唤,需要借助互联网和云端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才能完成。实现数据化,首先需要所有中医师的处方,都符合建立电子档案的统一格式。然后要求医院对病人,建立诊断前的体检留档,以及治疗后的体检回访,以便对比疗效。电子档案有利于计算机自动地、定量地总结规律。当然除了体检留档和体检回访,这两端需要西医的配合外,医院必须要求中医师们的中间诊治过程,完全遵循中医传统的思路和方法,不能掺杂西医的内容。否则证明中医治疗有效的统计学取样将失去意义。这样经过统计学量化的中医治疗手段,会立即被科学化,从而让整个医疗界都心服口服。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