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一代大医李可——《捍卫阳气不生病》

(2013-12-07 17:03:44)
标签:

李可

阳气

健康

大医

文化

分类: 图书信息

2013年2月7日,中午1点,大医李可仙逝,享年83岁。

他是上帝送到世间的一代大医,他用一生完成了自己使命,只为人类的健康。

他说:“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谨以此书,郑重纪念“中医的脊梁”——李可老先生。

是他告诉我们:“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不管你的表里内外,四肢关节,五官九窍,五脏六腑,不管哪一个地方,只要阳气不到位那就是病!”

阳虚,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群体现象!

 

纪念一代大医李可——《捍卫阳气不生病》

图书简介:

疾病从何而来?阳气不足是百病之源!

这是来自山西灵石的大医李可的醒世之言。李可先生(1930~2013)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邓铁涛先生赞誉其为“中医的脊梁”,其以“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生死关头,救阳为急”等著名观点风靡中医圏子内外,颠覆主流医疗理念。“捍卫阳气不生病”的健康理念随之深入人心。

本书首刊数十幅李老的珍贵照片与手书方剂。全书分三集:上集为田原与李可访谈全录,及对“阳虚时代”的深度解析;中集为作者在体悟阳气中写下的散文集;下集收载李老同道、学生及读者的纪念文字,重温李老精彩语录。

同道纪念:

国医大师 邓铁涛:

李可老中医是中医的脊梁。

振兴中医须要有万千个像李可院长那样能用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人才。

李可的去世,中医界痛失了一位大将。

 

国医大师 朱良春率子女敬挽:

惊悉李可先生因病仙逝,噩耗传来,十分悲恸!

李可先生,逆境研医,造诣精深,使用重剂,救治危重急症,活人无算,德艺双馨,一代宗师也!今驾鹤辞世,哲人其萎,杏林失色,乃中医界之巨大损失,令人黯然神伤。谨致以沉痛哀悼,对其家属致以亲切慰问,节哀保重!

 

 

这个时代需要他的声音

    2013年2月9日,夜晚,春寒料峭,一个民间中医发来短信息:李可老先生离世了。

    这个时代已有过不少的“被”死亡,我下意识想,应是误传。一直以来,老人家留给我的印象,身形虽瘦削,但很硬朗,是战士一般的硬汉,我不相信他会离开这个世界。

但陆续又收到几条短信。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我如鲠在喉,不知道该不该了解确切消息,也不和他人交流这件事情,我知道自己在有意回避。又是一个夜里,关于老人家追悼会的新闻已经出来,我开始正视老先生离去的事实,直觉告诉我,他太累了,不得已走的。我在几次采访时已亲眼看到,患者是如何地蜂拥而至!

在网上,看到刘力红先生缅怀父亲和李老的一张照片。那是李老去年抱病到广西南宁出诊、交流,在下榻的宾馆里拍下的。照片上,李老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刘力红的父亲正给他做腹部按摩。老人家的那份疲惫啊……已经是很难睁开眼睛的疲累,只安静地接受着老哥双手的温暖。橘黄色的灯光,默默缠绵着“哥俩”的拳拳之情。

而如今,两位老人家都相继离去了。

    我们身边又少了一位智慧的长者,一位我们曾经以为大山一样的生命守护神。

    心中酸楚,惟愿悲凉有所寄化。于是,和编辑商量,想让更多后学得聆李老教诲,也想表达我们郑重的纪念,着手将这些年与老先生的访谈、解读、体悟和感怀,重做整理,完整集结,奉献给世人珍藏。

 

    记得最早一次采访李老,是2007年,老先生那时在中医界已有了一定的影响,但大众还未熟知。访谈后出版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一书,给大众读者带去了这位山西大医的警世之声:人体阳气如何为现代生活所摧毁。

书出版后,不断有读者打来电话,“感谢李老,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改变了我的后半生”,“读了这本书,往后就能少患现代文明病了”,“豁然开朗,真是对现代中医学的彻底颠覆啊”……很多的感恩与反馈。我们深深感受到,李可,他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勘误,多么重要。

    但也陆续听说,李老在中医界颇受争议。他的扶阳理论,大量使用附子的方路,大刀阔斧急救心衰的方式,不乏质疑之声,甚至有质问。这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困境:李老的德与术,让人们看到了急危重症的曙光,患者纷纷登门求医,人数之多,情况之繁,而且更多为肿瘤患者……让老人家措手不及,也力不从心;后来,渐有一些负面评论。我们也有所耳闻。但无关大体,我们一直对老人家持一份敬重之心,他给当下人的“伤阳生活”敲了一记警钟,警醒了很多人。居于人云亦云、流派纷争的时代,难得有这样一位医者,因着良心里对当下中医的深切痛惜,和对广大民众的真切关怀,敢于挺身而出,直击时代弊病。这里边的铮铮铁骨,和大仁大勇,已足称“中医的脊梁”这个称号。

    至于他的医术是否独创一派,理论形成与实践检验,在中医这个同样纷繁复杂的境况下,谁能评说?只能留给历史评说!

    我们只是从读者的反馈角度,看到了:这个时代需要他的声音。

时光荏苒,这几年我们仍忙于采访,追寻传统中医留下的吉光片羽。2010年,再次创造机缘,前往灵石看李老。那时得知老人家又经历了两三次中风,心里边有隐隐的担忧,但并不觉得他会离开。2012年初,我们还通过电话,声音和往昔一样利落,只是还在每天吃药,得知他依旧终日埋首诊务,各种会议,打电话开方子,完全不顾自己的“晚节”。在电话里,听不出他声音有什么异样。但未曾想,这一次电话沟通竟是诀别。

老人家悄然离去。2013年2月7日,中午1:00,83岁。

他一定是太累、太累了!记得最后一次见面,师母还在一边熬药,叙数家里每天好多病人,守着、堵着,“我是着急!他现在一点精力也没有了!我不放(进来)了,谁也不放了!”李老稍加宽阻后,也无奈叹气:“我得休息了。”曾经蒙冤入狱,日夜苦读,临危应诊,再苦难,老人家都没说过后退的话,可见那时的负荷已到什么程度!可惜我们的患者总在潜意识里把老中医当作了超人。在我们没跟他接触的这些日子里,老人家又接诊了多少病人,为中医奔走了多少路途……一定是他做了太多的事,说了太多的话,救了太多的人,耗尽了生命,老天也舍不得让他再累下去了。

 

    行文至此,视线里都是老人家茂密而倔强的一头白发,充满力量的眼睛,和缭绕的烟雾,内心深处仍然不肯相信老人家寂静地走了。让我们谨记李老常说的那句话:阳气所到之处,任何病都生不了,只要阳气不到位,那就是病!

    捍卫阳气,无论对疾病,还是对人世、人生而言,都至关重要。老先生的一身浩然正气,已是完美注解。衷心希望李老的宝贵声音,通过文字的形式,流传于世,给世人带去更多的护佑。

    祝愿李老,在天堂一切安好。

                                                               ——田原笔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