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6.用经络治病也需要心悟

(2010-04-26 08:47:05)
标签:

保健

养生

经络

太冲穴

宇宙

杂谈

分类: 《中里巴人健康私房话》现场版
   田原的话:
    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更为神秘,我坚信不是外星人,而是人类生命的本身。一如人类医学研究了几千年,却很难明白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人体中又是什么最为神秘呢?别人或许认为是思维或者精神,但是更多人认为是经络。经络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更是流淌着生生之气的通天线索。因为《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站在北京香山的半山崖,在一株高大的树木面前,我仔细观察着一片树叶的纹理叶脉,也是树的经络,它们由粗实到细微,秘密伸展,交织有错,看似在一叶之间,实则循环无端,似乎与树木本身,与泥土,与宇宙形成了永不休止的应答关系。
    科学曾经说:经络不存在;科学后来说:经络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系统;科学现在又说:经络很神奇,但是经络到底是什么还搞不清楚,所以要用科学的手段和仪器研究经络……
    科学同样无法解释爱情,但是并不妨碍爱情的存在。
    中里从小习武,气血在经络里运行,完全能够自控。经络对他来说,是一个常识。心身之间是如何相互沟通的?他说,凭借经络。
    “砭、针、灸、药、按摩加导引,不过是这汤勺而已,真正什么是这个汤?经络!”
    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棵大树,经络系统怎样来与宇宙应答呢?就是穴位。而《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这段文字虽然有些晦涩,其实就是在说什么是经络的开阖。
    且听中里如何分解。

   中里巴人说:
      我们知道,关于经¬络,这么多年来一直对它有个质疑,到底存不存在?在你这能得到一个答案——它存在。确实存在。并且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这个人胃痛,你可以点他胃经的足三里,当时就减 轻,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马上就能通。比如你两肋痛了,一拨动阳陵泉,肋间神经痛就缓解了,它就是相通的嘛,经络就是这么一个走向,如果对证马上就见效。 所以说中医治病并不慢,导致慢的原因就是不对证,要是对证了,就一定有效,两分钟内不起效,就是揉错了地方。
     但是,消气穴也好,太冲穴也好,并不是说这里是一个开关,我一按就把它启开了,这里面还有个心悟的过程。医有六法,不离经络。我觉得经络既是我们身体的对外接收器,又是对内治理的管理网络。只要生命不息,就会“战斗”不止。
    过去我看过一些教材,说中医针灸啊,是劳动人民在实践当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今天发现这个穴,明天发现那个穴,这么累积起来的,偏向一种领悟吧。我不认可这种认识和说法,我比较信奉李时珍所说,是“内景观照”,就是有内视能量的人发现了经络的走向,才得到了这些东西。我认为这是比较合理的说法。如果按照一招一式的说法,今天发现冲谷穴,明天又发现太冲穴,太冲穴可以治什么病,这样凑一块,三百多个穴可不太容易,还要把这些经¬络互相交流,然后再形成上下经¬络。
    我觉得,要有适应的土壤,适应的文化底蕴,才会产生这种东西,所以肯定是内景感观的人通过打坐,可以看到体内气流走向的人,发现了经¬络并把它描绘出来。
    我就有这种体会,中国古代讲医武同源,其中武学的心法部分,主要讲的都是如何打通经¬络的方法,也就是导引法。这一点大家从金庸小说当中也会有些了解。不管是少林易筋经¬,还是养生功八段锦、五禽戏,都是借助不同的形体动作来打通经络,以达到强身健体,开启心智的目的。因为从小有这种武学方面的熏陶,所以我对人体的经络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但我并没有达到贯通的境地,因为我没有打通大周天,大周天就是全身十多个经¬脉都要通,小周天就是任督脉通了就可以了。我也没有意识要去打通这些东西,我这个人非常相信缘分,就是你到这个层次了,你自然就成了,你没到,就不要去勉强打通它。加一份人力就离天道远一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自然而然。我一直这样,万事随缘。因为我在打坐中有这种体会,所有经¬络都有感觉。
    我相信这经¬络是有的。晋代的皇甫谧本身是一个跛子,小儿麻痹,根据自己的体会,摸清了人身的脉络和穴位,写成《针灸甲乙经》,成为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经典。这个就很难去解释。他之前也没学过医,也没有实证,没有临床,可他就写出了这本书。
    他感觉到这个东西了,每个穴位该标在哪儿,他都知道,但他没有任何参考的东西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