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用评书的方式解读《黄帝内经》
(2010-02-11 10:52:08)
田原的话:
所谓国宝、国粹,出于自己的民族感和文化认同,怎样说都可以,但问题是,大众并不买帐。对于中医和中医人来说,这无疑是最令人感到窘迫的。
在这种背景下,不管你如何将中医说成多么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医药对国人具有多大的益处,甚至将其提到民族健康保障的战略高度,都不能化解与急功近利的大众心理的隔膜。
多年来,未曾间断的中医药科普化努力同样不能奏效,或者说,中医药仅仅以纯粹知识的形式出现,已经不可能通过日趋浮躁的大众心理的检验,大众更需要的是来自于中医药或者中医文化的心灵关怀与精神抚慰。当下文化人用《论语》等国学经典所熬制的“心灵鸡汤”及其产生的巨大的阅读效应,就恰好说明了国人的这种心理祈求已经是多么饥渴。
由此,中医药传播问题,就成为一个先决问题,如何传播、或者传播的恰当与否,将成为中医药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前定条件。
中里巴人说:
田老师采访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这本书,很多人买到了如获至宝,为什么?就因为这位80岁的非主流大医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人生在世,以五谷为养、无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皆为有形之物,要依靠阳气运化……护养阳气为养生第一要务。而如何伤阳,损阳?空调、冷饮、贪心奢望足以。
其实中医一直不被认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不能够深入浅出地跟生活接轨,而人们喜闻乐见的却往往是那些生活化的语言,但是很少有人能用这样的语言来讲。
为什么不能做到这点?那是因为他还没有读懂,就不可能讲得生动。这就像打太极一样,不了解这其中的阴阳升沉,不能感悟那种动静间的游走变化,空有架式,很难打得漂亮。只有把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彻底感悟了,懂了,那么用简单的话说出来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觉得这跟个人的人生目的也有关系。我们刚才谈到知识,有些人就确实博览群书、学贯古今,站在台上,也确实能够滔滔不绝。
但是我如果是台下听讲的那个人,我就有一个问题,你讲的东西对我有什么帮助?跟我有什么关系?能让我身心愉快,还是身心健康了?都没有。
只有当你所讲的东西跟我、跟我的生活发生关系了,那不管你讲的是什么,我也觉得有必要听一听。
我觉得现在来讲,大家都会对自己有疑问,我到学堂来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
中医是什么问题呢?谁都知道这事儿跟你我都有关,但是没办法,那些东西我听不懂,就算你拿白话跟我解释一遍,勉强听懂了,但是听着觉得没有趣味,他也不爱听。
所以我就觉得这《黄帝内经》,如果你能用单田芳或者袁阔成的评书方来讲,谁都乐意听。
因为什么呀?有一次,我从火车站打的去电视台,出租车的广播正好播袁阔成的评书,而且说的正是这段“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讲得特别精彩。
我就一路这么听下来,还没播完,出租车已经到了天津电视台,我说我还不想下来呢,没听过瘾!
咱们中医讲《黄帝内经》,如果讲成袁阔成这种评书的方式,那真是下至5岁的小孩儿,上至80岁老太太,都喜闻乐见。
甭管是哪门学术,最初其实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提纯了那么多年,最后留下的都是精粹、精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
有一位读者,他写了一篇读《求医不如求己》之后的感悟,一共11章,写得非常好。他中国哲学,四书五经这些古代文化都融合到一块去了,我非常乐意看,但我发现老百姓普遍不愿看。原因是什么?我觉得是因为他用了很长的时间,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不是每个人都是搞学问的,你就要回来再与生活挂钩才好啊。就需要什么呢?把这些精华还原到普通生活当中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