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幸福《心经》——该拜佛就拜佛,该吃肉就吃肉
(2010-02-03 16:23:22)
田原的话:
看过《西游记》吗?
是否还记得顽皮的孙大圣,憨实的猪二哥,铁青着脸的沙悟净,以及善良过了头儿的美唐僧?是否也记得那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安静的隐在一页纸上,等待有缘人识它,幡悟生命的真谛。
想起第一次看到《心经》,也就十一二岁,就是在《西游记》里一眼瞟到,尽管除了菩萨二字之外,每一句都不懂其深意,还有好多生字需要上字典里翻找,却还是把它背了下来。
几十年如一抹光影,也就低头、抬头的瞬间,人己中年。这几年来,采访了近百位真正的中医大家,从中医中悟出了人生大道的几个片段。这《心经》却如同当初隐埋在《西游记》生动的故事中一样,长久的隐埋在心灵最深的角落。直到那一天,再见中里,与他谈起他读《心经》的故事,那些涵带慈悲的词句,如同从海底浮出的宝藏,在意识中觉醒。原来,心灵相通的物事,是不需要刻意牢记的,它只需要一个轻轻地召引,便自然印现。
唯一不同的是,再琢磨那些曾经觉得奇奥难懂的字句,竟有了全然刷新的感悟。
我曾经对孩子说,人生就像大树的年轮一样,婴儿时,是里面最小的那一圈,他的世界只有那么大,看见的,感悟到的东西只有那么多;然后再大一点,到了少年、青年、中年再到天年,生命的年轮每增加一圈,心灵的围度也就越扩越宽广,直到与天地、自然相合,才明白了什么是天人合一。
所以,有些字句,千百年过去仍然是经典,依然不需要牢记,便能在适当的时候想起。从心灵的角度来讲,佛偈也是心灵的声音,因为你的心里有,才会识它,懂它。
一位老先生曾说:中国的佛和外国的上帝、真主都是不同的,他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你不需要向他乞求什么。他只是作为引领者,缘分到时,点亮般若之火,启迪生命的大智慧,在中医来讲,就是我们这个“神”。而后,便能慧然独悟,昭然独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里是走在前面的那个人。我常常对中里说:你就是《红楼梦》里那块通灵宝玉。完全是真心话,虽己不惑之年,他孩子一样纯净的心灵,让他没有妨碍的去沟通有缘人的心,去沟通一草、一木。他己“慧然独悟”。
只是,我们很想知道,外面的诱惑这样多,中里巴人在走这条心路的时候,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中里巴人说:
我真感觉跟您是同气相求的这么一种感觉,好朋友!
其实是什么呢,当初是因为烦恼和焦虑,我开始寻找出路,寻找心里能够皈依的一种东西。然后就找到了《心经》。
其实和看不看《心经》也没什么关系,不是说谁看到《心经》都能得到救赎或者找到出路,我心里有《心经》,我才能看懂《心经》。
我就等于随便翻到的,就看进去了。而且就在这之前啊,我也就看过《心经》,我就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看过,但是没觉得怎么着。那会儿我也背,也不知道这什么东西,也没人跟我讲,后来突然有一天,可能碰到个事儿,觉得有感觉了,就重新拿起来翻……
我觉得这是一种先天的禀赋。就比如说我家没有人信佛,也没有人供佛,但是我就是喜欢,我就愿意看这方面的东西——我为什么看?就是因为我有烦恼,我要是没有烦恼的话,我也就不会看了。
如果你想寻找,就必然有你想要的东西,这个自然界特别公道,我总是能碰到我想要的东西。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我觉得世上有这样几种人——有的人,他可能是很优秀的,但你跟这种人不能去讲心灵上的东西,他更相信通过学习、竞争和努力去超越别人;还有一种人根本就是人云亦云,不知道自己怎么生活,解决办法就是跟风或者从众,这种人就是群盲啊;还有一种人,对心灵生活有所追求,却是假追求,这种人非要初一、十五去烧香,要吃素,好像这样就和神灵相通了,但这只是表面的形式,和真正的心灵两码事;还有一种人天生就是心有感悟的人——比如有一个邻居大妈,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我们俩能交流,我说的东西她心灵上能感应得到,是可以超越语言的。
所以我从不拘于形式,你要说初一十五拜佛去,我不去,去那儿也没用,你说你要吃素,我说不吃,该吃肉的时候我还是吃肉。
你心里还荤着呢,你光吃菜,吃素的,有什么用啊?有一句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吃荤和吃素啊,完全是心荤和心素的问题。
所以咱们该拜佛拜佛,该吃肉吃肉。
我写文章时,只要我这个意思传递出去了,读者能感应到了,这就足够了。而且我觉得说出去的东西首先要能感动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感动,又怎么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