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晗:《文踪逸影》前 言

标签:
休闲文化杂谈 |
分类: 《文踪逸影》书稿 |
http://s13/mw690/5f55e9e3xd2d2f9c3531c&690晗:《文踪逸影》前
《文踪逸影》前
方 晗
重阳前夕,所有的果实都成熟了。
那天,我从方克逸先生手里接过厚厚一叠文稿,觉得沉甸甸的,还带着浓浓的墨香。这是方克逸先生刚从岁月的枝头,一颗一颗采撷下来的,他的创作果实。这些果实品种不同,有的已在枝头悬挂了很久,病愈不久的方克逸,不顾气虚体弱,精心地把它们收集装框,慷慨献给广大读者,同大家一道分享。
已记不清这是克逸先生出版的第几部书。这部即将付梓的著作,自有它的特别之处,收集的主要是克逸先生多年来所撰写的文史掌故和序跋文稿之类,共分上、下集两大部分,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厚,图文并茂。从这部书中,我们即可感受到克逸先生丰富的文脉和广泛的人脉。书名起得也好——《文踪逸影》,诗意而切贴。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时,脑子里突然蹦出“仙踪鹤影”。这是我对方克逸先生最初的印象,直到今天仍未改变。在他的身上总透着文人的清仙之气。除此,他的身份、他的行踪总是令人难以捉摸。若说他是个性格开放的文人,他的身份却是政府官员,遇事讲原则套文件……
若说他是政府官员,他的文名远远超过了官名。他踏踏实实在政界当着官,却在文化界拥有更多头衔:联坛精英、诗人、史学家、作家、书法家等等。这些头衔不可能无端降落他头上,是他付出比别人多好几倍的艰辛努力才换得来的,其中甘苦,只有他本人体会最深刻。这便意味着他是个十足的大忙人,亦官亦文,且动且静,角色转换,行踪莫定。头天还在文联主持会议,或是参加文化活动,第二天已坐在去东南亚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飞机上了;上午还在豪华宾馆会见名人贵宾,下午可能置身田间地头和乡野农夫聊得津津有味……
方克逸先生是个外表文静,内心执着的人。他执着地用辛劳和智慧把自己从一个建筑徒工打造成国际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形象,同时他也在执着地用文字打造着他的家乡——巢湖。巢湖这片神奇又神秘的土地、湖泊,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方克逸终身迷恋,永久骄傲,对家乡的爱刻骨铭心,一辈子都在用汉字和着心血,孜孜不倦地写巢湖、颂巢湖,先后编辑出版了《人文巢湖》、《巢湖》、《巢湖儿女》和《巢湖的传说》等厚厚的几大部书,除此还在海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诸多歌颂巢湖的楹联、诗歌以及研究巢湖历史文化的论文杂谈。
方克逸先生做人做文,皆忠恳诚实,这在《文踪逸影》中便可窥见一斑。无论是写散文、写历史,或是为朋友撰跋作序,他的态度都是一丝不苟,字字句句精准到位。先生有着高超的驾驭文体和文字能力,笔调灵活多变,思维开合自由,天上地下,古今纵横,游刃有余。读他的《有巢氏、古巢国与陷巢州长庐州》、《巢父与巢山》、《杜默与半枝梅及其他》等篇什,感觉他像位国学深厚、治学严谨、惯于咬文嚼字的老学究;可读了《温馨老家》,令人耳目一新,文笔清新细腻,通篇诗意盎然,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老家的爱、对父老乡亲的情,俨然是位现代散文高手。
《文踪逸影》里的方克逸,大多时候是在以自己的身份名望和才情,为他人的作品喝彩叫好。书中他给文化艺术界举办的各种联展个展、出版的各类书刊所作序言后记多达六十篇。对此,习文教授序文,刘映李钢徐斌杰褚春元等人点评,引领导读,中肯精道,异彩纷呈。克逸先生身为原巢湖市文联掌门人,他从不以领导者自居,甘愿与巢湖市广大作家艺术家融为一体,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他不遗余力推崇老艺术家,扶助文艺新秀,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鼓励文艺家们出精品力作,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他尊重一切健康积极的文艺创作,也赢得文化界的尊重。
方克逸先生不愧为文艺创作多面手,最突出的是楹联创作。他楹联不但是他个人艺术实践的名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片,他带着这张名片,走出国门,让外国人通过楹联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他因楹联与国内外许多政界要人、文化界泰斗结成友谊。然不论他足迹多远,名声多大,他都忘不了自己是巢湖之子,他代表着巢湖。巢湖与方克逸的关系,就像上联与下联的关系。克逸——巢湖;巢湖——克逸,不管谁是上联,谁是下联,必须对仗工整、相互照应,才能形成整体,才会生动完美。
《文踪逸影》书名从平仄格律上看,应该属上联。此上联是方克逸出给巢湖的,还是巢湖出给方克逸的?敬请广大读者欣赏评断。
(前言作者方晗女史原任巢湖市作家协会主席,现任合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巢湖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