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由苏州图书馆分馆管理部策划开展的“‘千场阅推活动’家门口图书馆——走读研学”系列活动在吴门书道馆举行,11组家庭在专业讲解马蕴君老师的带领下,聆听吴门书派的渊源。
马老师先带众人移步到门口的第一进序厅,站在展厅门口进门正对的墙边,讲解吴门书道馆的独特之处。墙上有专门设计的篆字形状连笔的吴门书道四个字一面、共四面连接在一起的木质窗花,这是在全中国也很难找到第二家的独特窗花设计,也是为了匹配苏州这个全国首批“中国书法名城”在历史上“天下法书归吾吴”的独特地位。唐之前的人们称书法艺术为“书道”,更偏重于技法之外的修身养性、启悟之道,而唐人因为尚法,故改称“书法”。吴门的书家十分注重艺术造诣、人格魅力的综合锤炼,更将书法艺术作为陶冶性情、体味人生意义的载体,所以在取名时选择了“吴门书道馆”,更符合吴门书家的气韵。
马老师随后根据吴门书派的发展脉络,依次介绍了吴门书派的概述、吴门书派的代表崛起、吴门书派的先导者、吴门书法与鉴藏、吴门篆刻以及吴门书法传承等等板块,使活动参与者们对于书道以及苏州与书法的关系有了一个整体清晰的理解。
第二部分进入书法展示厅,展厅里布置了吴门书派历代有书法造诣的大家的碑帖和介绍。其中有苏州人引以为傲的“草圣”张旭,目前我国存世最早的
“天下第一帖”西晋吴人陆机的《平复帖》,明朝吴门书派代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陈淳的介绍和作品,还有近代当代吴地的书法家祝嘉、费新我、沙曼翁、瓦翁等的书法作品。马老师介绍之余,还选取了不同的书法字体,比如隶书、楷书等讲解不同字体的特点以及欣赏的角度和方法。过程中,几个平时在练习写书法的小朋友与马老师进行提问互动,马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让他们增加不少对于书法的深入理解。其中有个小朋友和他母亲说,“书法太有魅力了,我回去了也想学写书法。”一个文化活动的最大的影响力莫过于此,让孩子们亲身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并且想成为这种艺术的实践者。在苏州这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土壤里,很多孩子们像种子一样等待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他们文化的种子被催发,不知不觉地,他们也长成一棵棵大树,将这个地方的文化更久远地传递下去。苏州文化的土壤和文人的成长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像走读研学这样的活动就是一个催化孩子心中文化萌芽的机会。
活动的最后,又到了喜闻乐见的集章环节,孩子们逐个在自己的集章册盖上不同书法字体的“吴”字,还有为此次活动专门设计的门口“吴门书道”窗花和匾额的大印章也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每个孩子都感觉到收获满满,一位幸运小读者也接受了活动组织者的采访。中午十一点,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所有人带着自己的物品和产生的垃圾有序离开了场馆,将一个清爽文明的环境留给接下来进入展馆的游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