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由苏州图书馆分馆管理部策划开展的“‘千场阅推活动’家门口图书馆——走读研学”系列活动在泰伯庙举行,10组家庭在专业讲解马蕴君老师的带领下,走过载着几棵古树的天井,跨过至德殿的门槛,站立在三位吴王的塑像前,聆听泰伯庙的渊源。
泰伯庙为纪念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殿上供奉的三位塑像,正中为泰伯,两侧分别为仲雍和季札。泰伯是吴地始祖,姓姬,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他的事迹被历代史学家载入史册。他因让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梅里建“勾吴”国,筑“泰伯城”,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围站在马老师身边,专心致志地默默聆听,生怕漏掉一点知识,眼睛里闪烁的是对知识的渴求。他们时不时望向殿中央端坐的三尊彩塑,眼中充满崇拜与敬重。
跟随老师穿过长廊,走进泰伯庙的东庑,里面有长长的碑廊,二十五位吴王像按照朝代的顺序在碑上依次展现。讲解员马老师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位吴王的故事来为孩子们讲解,其中特别讲到了季札季子三让王位被传为美谈,孔夫子对他也十分推崇。两位先贤所传递的道德品质与为人的情操在讲解中也深深感染了孩子的心灵,至德无名,一个最有道德的人是不追求外在的名利的,这样崇高的道德追求跨越千年仍然被吴地人民铭记。马老师在讲解中提到:周朝以后,一改之前商朝的风范,推崇以人为师,《史记》记载的都是历史上真人的故事,后
代的人们效仿古代的贤人志士,以史为鉴,是我们要学习历史的原因。相信今天这些历史上贤人的美德仍能够通过故事的讲述,传递到下一代孩子的身上。
出了东庑,路过泰伯庙里两座碑亭走入西庑,马老师讲解了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南巡的题字匾额“至德无名”与“三让高宗”,以及吴国时期使用的青铜器皿、青铜剑,以及古代时期的镜子“铜鉴”。上到楼上的展厅,苏州古城每个城门的来历和布局、山海经中提到的守护苏州的神兽“天吴”等等的知识点被马老师细致入微地向众人阐述。其中,马老师提到,苏州的两大特产分别是状元还有梨园子弟,一是说苏州的文化水平、对于教育领域的建设之强,二是说明苏州是戏曲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众人听了纷纷表示感慨和赞叹,其中有一位小朋友还默默地将她印象深刻地知识点仔仔细细地记录在自己的活动手册中。
走读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对于马老师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讲解也在孩子和家长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阵阵蝉鸣中,大家都收获了关于苏州历史的知识,收获了吴地文化的熏陶,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将是一段夏季假日中难忘的经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