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概参加了近20多个场次的演讲,有在企业董事会的,也有在论坛的;有上百人的场合,也有20、30人的场合,有严肃的,也有瞎侃的。很多场合我们主办方比较客气,都会说些"下面我们有请房地产业著名权威人士陈啸天先生发言"之类的客套话,通常情况下,我都会更正一下“我不是权威,最多算是个专业人士”。基于这个感触,写下这个文章。
所以,定这个标题呢,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只是想谈谈目前中国房地产业的一大遗憾:尽管已经经历了近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房地产业迄今为止,仍然是有大量业内人士(从业者)、专业人士(专家级)而太缺乏权威人士。当然我也不是,正是因为权威人士的缺位,所以才让我以及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偶尔还能忽悠一两下,实在是拜环境所赐!
那有人会问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的权威人士,我特意去查查百度上面关于权威的定义,比较乱,没有找到能够代表我想表达的准确的定义,毕竟这是谈感受不是为了写论文,所以我简单的做个比如吧,就好比我们谈古典园林景观大家自然想到陈从周先生,谈到桥梁隧道大家就想到李国豪院士,谈到西方经济学就想到斯蒂格利茨一样,能够让大众公认代表这个行业方向,代表真理(至少大多数情况下或者在特定环境下得到印证)的人士。我想到目前为止,中国房地产业还是缺乏的。
为什么会缺乏呢?我认为主要是三个原因
其一、功利性制约;在房地产这个功利化倾向最为明显的行业,浮躁是一大顽症,大量的从业人士或者专业人士,还是基于功利的心态去从事功利的行为,真正愿意深入去研究中国环境下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的人士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能够真正意义上得出一些能够给中国房地产业或者说区域/城市房地产有意义的系统性的成果和作品;经常性的我们听到同行在交流的都是你的房子卖得如何?某人又在炒房赚了多少等等。
其二、周期太短;区别于美国,房地产业上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经验和方法论,在中国这个行业发展才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面,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现象,而且往往这个现象还是地方性的,阶段性的,突发性的,比较零散而不具备系统研究的可能性。上个月,国内一家大型地产企业副总找我探讨想建立一套企业投资模型,类似于构建一个投资周期钟,根据市场波动的特征来衡量行业发展周期,再根据这个周期的界定,从而来指导企业应该在投资方面采取些什么行为来应对,当时我就回复,做理论探讨可以,做过程尝试并逐步完善也很有意义,但如果想立马追求精细化根本就无可能,因为房地产二三十年发展所留下来的数据、经验远远不够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模型。
其三、数据迷乱及不透明;前面我们谈到数据不够,更严重的问题是,即使是这些数据本身还有很多的精确性问题值得质疑。我们现在全国主要的600多个城市中,也就那么几十个(我相信真正完善的总计不会超过100个)城市已经全面开始启动房地产网上备案工作,大量的历史上宝贵的数据都无从梳理,甚至对错都无从核实。我个人遇到比较典型的例子,2004年某个不小的城市房地局每个月都会汇总数据,但每月汇总的房地产成交统计数据都是由下面区县在白纸上写好抄送上来的,某天我正好去取数据,他们给我看一小时前刚刚交上来的一捆数据表,我看到里面某个区的数据总觉得有问题,数量级好像错了,于是请教市局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转身一看,不假思索的转身拿笔在那个区报上来的数字前加了个1,告诉我,下面应该是弄错了。这个晕啊!
而且,我们现在经常能够看到统计局的数据比较系统,比较有条理性,能够反映市场发展的趋势性。但是真正能够反映市场成交时效性的交易中心(或者我说房地局)条线的数据,到目前为止就政府层面而言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归口,致使大家都感觉数据源的难获取,因为你得一个一个城市的去获取,尽管今天各个城市都开始网上登记备案并逐步走上正轨,但数据本身的规范性和连续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三个原因导致了我们今天行业权威人士的缺位,同时也带了了相应的后果,今天我们的房地产业缺乏权威人士的专业型指导和引导,实质上是少了一个市场供求双方沟通的桥梁或者说协调的润滑剂。供求直接性的硬碰硬往往没有好的结果,这点,我们在过往的几年中已经看到太多了,自用型消费者置业时会感到很迷茫而随大众,很多投资(非投机)者在出手时就很随机,企业往往也是根据周边或自己意愿去制定价格体系,也就直接使得我们今天房地产市场的消费行为通常都是走极端的路,即从一开始反应不足(开发商与消费者死磕,一个是我就不降价,一个是我就不买房),到最后的反应过度(你越是敢涨价,我就越是要买),似乎房地产市场从来就没有理性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