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弘謀語錄
(2013-09-28 10:03:15)
标签:
陳弘養身出世為人治學 |
分类: 敏求書屋 |
陳弘謀語錄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纔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緣無枝之樹,纔住腳便下墮。是以君子之心無時而不敬畏也。目中有花,則視萬物皆妄見也;耳中有聲,則聽萬物皆妄聞也;心中有物,則處萬物皆妄意也。是故此心貴虛,把意念沈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學者,將箇浮躁心觀理,將箇委靡心臨事,祗模糊過了一生。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作熱鬧人,說孟浪語,豈無一得?皆偶合也。
自家好處,要掩藏幾分,是涵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是渾厚以養大。寧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置富貴死生貧賤常變於度外,是養心第一法。人祗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祗是心不怠忽,便無遺忘。
胸中祗擺脫一戀子,便十分爽淨,十分處在。人生最苦處,祗是此心沾泥帶水,明是曉得,祗不能斷割耳。
當尊嚴之地,大眾之前,震怖之景,而心動氣懾,祗是涵養不定。
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一念孳孳,惟善是圖,曰“正思”。一念孳孳,惟欲是願,曰“邪思”。非分之福,期望太高。曰“越思”。先事徘徊,後事悔恨,遊心千里,歧慮百端,曰“浮思”。事無可疑,當斷不斷,曰“惑思”。事不涉已,為他人憂,曰“狂思”。無可奈何,當罷不罷,曰“徒思”。日用職業,本分工夫,朝維暮圖,期無曠廢,曰“本思”。此九思者,日用之間,不在此則在彼,善攝心者,其惟本思乎!身有定業,日有定務,暮則省自晝之所行,朝則計今日之所事,念茲在茲,不肯一事茍且,不肯一時放過,庶心有著落,不得他適,而德業日有長進矣。
暮夜無知,此四字,百惡之總根也。人之罪莫大於欺,欺者,利其無知也。大姦大盜皆自無知之心充之。天下大惡,祗有二種:欺無知,不畏有知。欺無知,還是有所忌憚心,此是誠偽關。不畏有知,是箇無忌憚心,此是死生關。猶知有畏,良心尚未盡絕也。
童心最是作人一大病。祗脫了童心,便是大人君子。或問之,答曰:凡炎熱念、驕矜念、華美念、欲速念、浮薄念、聲名念,皆童心也。
心要虛,無一點渣滓。心要實,無一點欠缺。
學者萬病,祗一箇靜字治得。學問以徵心為大根本,以慎口為大節目。
讀書能使人寡過,不獨明理。此心日與道俱,邪念自不得而乘之。
人生氣質,都有箇好處,都有箇不好處。學問之道無他,祗是培養自家那好處,救正自家那不好處便是了。
善學者如鬧市求前,摩肩重足,得一步便緊一步。
涵養不定者,自初生至屬纊時,凡幾變,即知識已到,尚保不定畢竟作何種人。所以學者要德性堅定。到堅定時,隨常變窮達死生祗一般,即有難料理處,亦自無難。若平日不遇事時儘算好人,一遇箇小小題目,便考出本態,假遇著難者大者,知成箇甚麼人?所以古人不可輕易笑人,恐我當此,未便在渠上也。
講學人不必另尋題目,祗將四書六經發明得聖賢之道精盡有心得,此心默契千古,便是真正學問。學者祗能使心平氣和,便有幾分工夫。心平氣和人,遇事卻執持擔當,毅然不撓,便是有幾分人品。
一率作,則覺有意味,日濃日艷,雖難事,不至成功不休。一間斷,則漸覺疎離,日畏日怯,雖易事,再是繼續甚難。是以聖學在無息,聖心曰不已。一息一已,難接難起,此學者之大懼也。余平生德業無成,正坐此病。詩曰:“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吾黨日宜三復之。
恆言“平穩”二字,極可玩。蓋天下之事,惟平則穩,行險亦有得者,終是不穩,故君子居易。
學者不長進,病根祗在護短,聞一善言,不知而不肯問。理有所宜,對人不肯問,恐人笑已之不知也。孔文子不恥下問,今也恥上問。顏子以能問不能,今則以不能不問能。若怕人笑,比德山棒臨濟喝,法壇對象,如何承受?這般護短,到底成箇共笑之人。一笑之恥,而終身之笑,顧不恥乎!兒曹戒之。
閒散暇豫時,留心不成;倉卒忙迫時,措手不得。胡亂支吾,任其成敗,或悔或不悔,事過後依然如昨,世人如此者,百人而百也。“凡事豫則立”,此五字極當理會。
實見得是時,便要斬釘截鐵,脫然爽潔。做成一件事,不可拖泥帶水,靠壁倚牆。五月繅絲,正為寒時用;八月績麻,正為暑時用;平日涵養,正為臨時用。若臨時不能駕御氣質,主張物欲,平日而曰我涵養,吾不信也。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歲春三月上已日,桂林陳宏謀書,時年六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