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为专栏稿件登载于《南方都市报》)
十年前,当我从外省灰色的天空下来到深圳,看到了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还有窗明几净的现代建筑。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对一个“好看”的地方无法抗拒。
十年后的今天,深圳越来越“好看”,但如同每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深圳也在遭遇着众多的城市问题。当我站在居住者的角度看待这座城市,发现宜居之路依然漫长,深圳的问题有着深圳的特色。
问题之一,被房地产孤岛化的城市环境。作为新城市,深圳绝大多数的住宅都是近十几年建成的,它们遵循着市场的规律,按照封闭式小区的模式管理。一个个动辄上百万平方米的“大盘”,成为一个个封闭的领地,如同海洋中的孤岛,相互靠近却又无法通达,外部的车辆需要绕行,外部的人们被拒绝进入。在城市的很多地段,我们只能楼盘的夹缝中行进,却找不到传统城市里富有活力的街巷生活;我们拥有了领地内的安全,却也被夺走了更多的公共空间。对于没有大规模旧城区的深圳,孤岛化的楼盘正在形成新的城市肌理。
深圳,我要大街也想要小巷!
问题之二,车辆优先的交通现状。深圳的道路设计极富效率,快速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一些地方如蛛网般交织。相比一些“堵城”,在深圳开车的感觉尚算不错,对于如此庞大的汽车总量,交通规划功不可没。但在汽车优先的思路主导下,交通规划鲜有对步行环境的周到考虑。在城市的很多地段,你希望步行穿越将异常困难,如十几公里的滨海大道上过街通道寥寥无几,我们常能看到有人违章横穿快速路,我们常能看到骑着自行车的人在高架桥上与汽车赛跑等等。宽阔的快速干道如同一道道天然的屏障,把城市步行的环境割断。梅林片区正是典型的案例,因为北环的阻隔,它仅仅通过新洲路、彩田路与外界汽车联系,更象是被遗弃在城市之外。深圳更像是一个为车设计的城市,催避着人们不断提升效率,却没给人们步行的空间。
深圳,我想迈出悠闲的脚步!
问题之三,趋向精英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外来人口众多的深圳,同时拥有着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精英”和更大数量的基层劳动者。我们的公共空间该怎样建设?最近,我的一位建筑师朋友在某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但其设计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纳,据说是因为这个设计提供了太多不明用途的灰空间,决策者们认为将来管理难度太大(灰空间指有顶无墙、介于室内和室外之间的空间)。灰空间当然会招来复杂人等的活动,所以带来了管理难度,看来这里依然被定性为一个为精英阶层服务的公共场所。我们的城市已经有了绚丽的音乐厅、图书馆、艺术馆,我们有了十几个大型的高档SHOPPINGMALL,我们也有太多无人问津的市井角落,这里人员密集、充满活力,同时也肮脏、混乱。除了高高在上的“殿堂”,我们需要更多高质量、平民化的环境,需要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的公共空间。
深圳,我想找到市井的生活!
问题之四,不断消失的城市记忆。建筑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深圳的三十年很短,有二十年历史的建筑已算做旧建筑,于是似乎不用保留什么。在形象的召唤下,城市的旧建筑被反复的、善意的“穿衣戴帽”;在利益的驱动下,它们被成片的拆除和更新。城市当然需要更新,也同样需要留存记忆。每一种曾经的风貌都是历史,这些建筑也许没有资格成为“遗产”,但也至少可以被穷尽其历史的寿命。我们常常无意识的删除一个个城市的记忆,删除的干干净净,面目全非。深圳本是个新城市,还能期待他怎样新?
深圳,我想铭记你的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