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东方之花”

(2011-10-27 16:55:10)
标签:

杂谈

看到这篇文章感到有些失望:很多中国人引以自豪而且经常挂在嘴边的“已为西方司法界普遍接受和广泛赞誉”的“东方经验”、“东方之花”,竟然是个别外国法官在接待人员“做工作”后的一句口头“表扬”,而且还不知道是不是在酒桌上说的,是不是经过翻译“处理”过得话http://epaper.dqdaily.com/dqwb/tplimg/image02.jpg
摘自《大庆晚报》

  整理本报记者 徐畅

        在我国,一些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大可不必闹上法庭,而是在诉讼之前就接受调解,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被国外誉为“东方之花”、“东方经验”。 

        那么,“东方之花”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源头,还有个小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大法官金斯博格来到中国访问,转了一圈后,就开始对我国的法制指东说西。

        可是当司法部介绍完人民调解制度以后,金斯博格不吱声了。 

        当时司法部的人问他,美国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供中国借鉴的? 

        金斯博格点头称赞:“这方面我们确实没什么经验,应该向你们学习,群众自己就把矛盾解决了,确实很好。而且调解员深入到基层,还这么大工作量,这么大的涉及面,这是东方一枝花啊!”从此,“东方之花”的名称就叫出来了。

大庆晚报返回首页 | 报纸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1年7月29日 星期 放大http://epaper.dqdaily.com/dqwb/tplimg/zoomin.gif 缩小http://epaper.dqdaily.com/dqwb/tplimg/zoomout.gif 默认http://epaper.dqdaily.com/dqwb/tplimg/zoomact.gif

 

 

 

“东方之花”的由来

  整理本报记者 徐畅

        在我国,一些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大可不必闹上法庭,而是在诉讼之前就接受调解,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被国外誉为“东方之花”、“东方经验”。 

        那么,“东方之花”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源头,还有个小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大法官金斯博格来到中国访问,转了一圈后,就开始对我国的法制指东说西。

        可是当司法部介绍完人民调解制度以后,金斯博格不吱声了。 

        当时司法部的人问他,美国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供中国借鉴的? 

        金斯博格点头称赞:“这方面我们确实没什么经验,应该向你们学习,群众自己就把矛盾解决了,确实很好。而且调解员深入到基层,还这么大工作量,这么大的涉及面,这是东方一枝花啊!”从此,“东方之花”的名称就叫出来了。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