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回顾
(2010-01-10 03:47:40)
标签:
杂谈 |
记得一部电影中,孙中山说过:“改革的历史就是血腥的牺牲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就十分明显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邓析是“九流”之一的名家(逻辑学家)创始人,也是律师的老祖宗。他在郑国做官,但是不大。因为对子产铸刑书不满,于是自己修改刑法刻于竹简之上,故曰“竹刑”,办学揽讼,引起国内的强烈反响。子产后的第二任继任者,因其影响太大,将其杀害。但是“杀邓析而用竹刑”。因此,改革者没有应有的权力和地位,不应当搞改革。即使是你才华再高也不足恃(恃才者亡),而且,越是才高,越是危险(揣而锐之,必不长久)。
楚国的楚悼王任用法家吴起改革,其改革核心在贵族和官员内部,因此直接打破了统治阶层的固有利益平衡。楚悼王死后,尸骨未寒,吴起就被射杀在楚悼王身体上。吴起之死也应了老子那句话:“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给人当枪使,不落好下场)。因此,改革最好先从外部入手解决内部问题。这是我先搞诉前调解,再推进法官职业化和内部管理改革的初衷。
法家商鞅变法而遭车裂是世人皆知的历史。司马迁认为他为人太刻薄而遭杀身之祸。其实,作为历史公认的一次深入而且成功的改革,不可能让改革者做“老好人”。即使商鞅再圆滑,也不可能平衡众多的利益牺牲者。毕竟谁也没有把所有人卖了还帮其数钱的本事。我觉得,商鞅应当在先君亡故之后,及时卖掉商邑,移居国外可能更好。
到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事件。虽然历史意义重大,但是,十几岁的太子对改革不理解,被怂恿造反,结果逼得孝文帝痛杀太子。心力交瘁的孝文帝也在三十几岁的壮年时期,英年早逝。因此,不一定身居权力顶端,改革就顺利。之前的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虽然成功,但是,结果是被儿子关进院子里活活饿死。
北宋的改革也很有名。先是范仲淹做地方官倡导并实践改革,还写下了朋友改革“政通人和”的《岳阳楼记》。出名后,因符合宋仁宗的口味,被提拔到皇帝身边,实施了著名的“庆历新政”。但在传统势力的反扑下,宋仁宗软了,为平衡利益,范仲淹离职了,新政实施一年多也废除了(史称“昙花一现”)。皇上自己给自己打了一记耳光。
接下来是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什么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等等、等等。忙了几年,累得够呛,但是还是输给了没事研究历史得失,写《资治通鉴》的守旧派代表司马光。历史记载“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在激烈的斗争中,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顽强地推行着一项项的改革措施。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了。1074年,王安石被迫辞职。”1085年宋神宗死后,司马光终于主持工作,匆忙废止了新法后,几个月后也撒手人寰。接下来是世人皆知的宋江方腊造反,接下来是靖康耻......
清朝末年的改革是以“戊戌六君子”等人的牺牲和皇帝遭禁为代价的,接下来是改朝换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