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千岁”来了

(2017-05-13 10:29:31)
标签:

网络流行语

标新立异

分类: 门外艺文
“九千岁”来了

“九千岁”是谁?也许你和老夫一样脱口而出:不就是明朝那个著名的太监魏忠贤么?那时拍马者奉其为“九千九百岁”,以致时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但如果你真这样回答,那说明已经和我一样落伍了,网络时代的“九千岁”其实指的是“九零后”和“零零后”这个年轻群体,这个新词,我还是从53日的《文汇报》上刚见识到的。具体语例就是:某部新剧,“它挟超级IP直奔‘九千岁’目标观众而去,意图制造收视率、网播量的新一轮‘屠榜’……”

老夫愚钝,赶不上网络时代的新节奏。前几年曾流行的“普大喜奔”、“不觉明历”、“图样图森破”之类的网络语,我刚开始熟悉,想不到已经过时了。现在只有能随口说出“九千岁”之类的句子才能看出你有多拽!那天的《文汇》上有个据说是圈内最新潮的“范本”:“九千岁极难取悦。他们看得透融梗、撞梗,戳得穿抠像、倒模。但只要九千岁站定CP,那些IP就有屠榜可能。”你读后是否感觉如坠云里雾里?那就对了,你听不懂,说明代沟不是一点点了。

   不由想起当年著名的肯德基还是“小绍兴”做的一则广告:“鸡不可失、时不再来”,后来此例成了利用同音字做广告的滥觞。“默默无蚊”、“随心所浴”、“咳不容缓”之类生吞活剥的句子层出不穷,结果引来语文专家批评,称此种风气糟蹋了中国语文的纯洁。当时我还觉得不用小题大做,一笑了之即可,成语是成语,广告是广告,没想到这些新词转眼就有了网络升级版!

创造这些徒有其表的新词为了啥?或许是媚俗,或许是自认为时髦,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我觉得大多数网络新词毕竟缺少内涵,都如潮水一般,哪里能经受恒久时光砥砺?空洞的网络新词,大概就是盲目迎合年轻人的标新立异。今天你说“得九千岁者得天下”,明年只怕自己也听不懂在说啥了。导演郭靖宇回应得很爽快:我从不知有“九千岁”,所谓‘九千岁’只是某些人伪造的年轻人的审美,其背后是对收视率、点击量的无底线迎合。”

    话说回来,我也不是一概反对网络语,连严肃的《咬文嚼字》也每年统计流行语呢。例如:“打酱油”、“吃瓜群众”之类,我觉得就挺形象,但“蓝瘦香菇”之类的利用方言演变的网络词,还有“小鲜肉”、“屌丝”之类的,就觉得粗俗、没啥意思。前些天在网上看到香港流行“剥花生”一词,后续的句子就是“等睇戏”,连时事评论员也自诩“花生友”,原来港人的“剥花生”就是指内地的“吃瓜群众”,看来,网络用词也是十里不同俗,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啊!

 明日母亲节,祝天下母亲们幸福一生!

“九千岁”来了

“九千岁”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重享光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