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上海弄堂浓郁特色的封面
6月24日那天,意外收到新浪博友“字母rlyuan”兄的留言,告知我他自费印了一本博客集,想送我一本。还自谦地说只是一些“小情小调的肤浅文字,很平民很草根,不登大雅之堂。”如应允,可告知联系地址电话,他会尽快用快递发出。
收到这赠书留言,有点意外,感觉有点受宠若惊。因为我本一介草民,在职时虽以爬格子为业,但退休金很有限,从没想过要自费出本书。毕竟现在出本再简单的书,也少不了一大把银子。因此我回言:集结出书是朋友的心血结晶,可适当收一点工本费,如赠送则受之有愧!可博友的回复让我更感动,他说上次自费印的《三层阁里》,就前后送出两百余本,并始终认为大家向他索书是抬举他,为他捧场。于是恭敬不如从命,告知地址,两天后,快递果然把书送到。我一看发书地址,上海徐汇区某小区,感觉好亲切,因为我以前也住徐汇区,于是网上彼此留言问候,也真是奇了,我们不但同是“老三届”,同一年开博,而且还出生在同一地“打浦桥”(当年那里是“下只角”区域,而今是市中心高档地段),只是我1968年幸运地分配在本市企业,他却被分配去了贵阳参加大三线建设,等到40年后退休返沪,自然是乡音无改鬓毛衰了。
翻开字母兄的第二本博客集《过街楼下》,收录了自2012年7月起的文章。分为“情感”、“观点”、“美食”、“忆旧”、“旅游”、“记事”、“杂谈”,7个专题,共282页,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正好108篇,暗合梁山上那天罡地煞108条好汉。淡淡的墨香倾吐着作者对文字的酷爱,花一周时间陆续通读了一遍,篇篇文字挥洒自如。《霜降感怀》,有点像微型自传,三言两语就概括了一路屐痕;《母亲去了》,渗透的是浓浓的怀念;《都是微信惹的祸》,体现的是老年朋友对信息世界的感悟;《风鸡、鳗鲞、酱油肉》一类则有很明显的上海特色和语言特点,而《今晚儿子自己回家》、《夜行车上读书记》、《我们家的废话》等,20多年前还分别在《经济日报》、《新民晚报》、《贵州日报》等发表过,可见大报编辑的慧眼。
后来我又留言告知自己退休后在本地基层政府办的一家小报帮点忙,能否容我挑两篇大作为副刊增辉?字母兄慨然允诺。报纸出版后,我的一位亦师亦友、退休前在人民出版社当编审(教授级)的老师马上给我微信留言:这位作者文字功底好,又爱读书,应该吸收到你们写作志愿团里来啊!我哈哈大笑,老师眼光确实厉害,可人家住在“上只角”,离咱这里有30里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