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我给大报挑刺

分类: 门外艺文 |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明后天父亲节、夏至也将接踵而至。因为昨日上海股指大跌300多点,1000只股票跌停,因此今天股指消息占了各报头版,抢了端午题材的风光。网上更是一片调侃,把端午节称为端午“劫”,要草民两选一,要么学屈原跳江,要么挑个粽子吃?想想上证指数一周飞流直下688点也确实蛮吓人,高层说好的慢牛,怎么突然就变成了入海的泥牛呢?
股市大跌也吹淡了民俗文化,感觉今年关于各地划龙舟、包粽子的报道也跟着少了。倒看到有民俗专家对网民逢节必祝“快乐”提出了异议,说希望大家弄清端午、清明这两个特殊节日的由来,遇这两个节日向亲朋道声安康即可。是焉非焉,尽可见仁见智。但看到这篇文章,就想起5年前的端午节前夕,我曾因堂堂《解放日报》的一篇报道中的文字差错对他们“开火”。
那年6月14日(今天刚查的确切日子),该报有一篇介绍复旦大学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40余人一起学包粽子,欢度端午佳节的报道,谁知标题居然写成了《箸叶青青蜜枣甜
一个多月后,传达室给我送来了一份挂号邮件,我一看,原来是我为《解放日报》挑刺的拙稿被杂志编辑部刊用了。办公室同事很好奇,不知到这家杂志社为啥特地会给我个人寄本杂志来?我当然也没好意思说是我的一片拙文发表了,毕竟不是什么鸿篇巨制,只是一块小豆腐干而已,于是悄悄塞进抽屉就完事了。隔两天又收到了100元稿费,这可比我们当时自己编的小报10-20元的稿费至少多了5倍。
最近几年,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觉得阅读越来越呈快速化和碎片化趋势,不要说网络文章、电视字幕时有差错,就连魔都著名的《新民晚报》文字差错也多了起来,好在他们现在自己开了个专栏,专登读者指出的各种文字差错,还有《新华每日电讯》也有这样一个为文字捉错的小专栏,这种态度当然都很可取。不过,我现在已经见怪不怪,看到各种文字差错也没兴趣再那么认真地一一去信(或伊妹儿)告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