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我给大报挑刺

(2015-06-20 19:49:08)
分类: 门外艺文

端午,我给大报挑刺

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明后天父亲节、夏至也将接踵而至。因为昨日上海股指大跌300多点,1000只股票跌停因此今天股指消息占了各报头版,抢了端午题材的风光。网上更是一片调侃,把端午节称为端午“劫”,要草民两选一,要么学屈原跳江,要么挑个粽子吃?想想上证指数一周飞流直下688点也确实蛮吓人,高层说好的慢牛,怎么突然就变成了入海的泥牛呢?




股市大跌也吹淡了民俗文化,感觉今年关于各地划龙舟、包粽子的报道也跟着少了。倒看到有民俗专家对网民逢节必祝“快乐”提出了异议,说希望大家弄清端午、清明这两个特殊节日的由来,遇这两个节日向亲朋道声安康即可。是焉非焉,尽可见仁见智。但看到这篇文章,就想起5年前的端午节前夕,我曾因堂堂《解放日报》的一篇报道中的文字差错对他们“开火”。




那年
6月14日(今天刚查的确切日子),该报有一篇介绍复旦大学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40余人一起学包粽子,欢度端午佳节的报道,谁知标题居然写成了《箸叶青青蜜枣甜  中外学子包粽忙》,这"箸叶"两字一看就知显然是‘箬叶"之误。当时我有些吃惊,一张大报纸,发排付印前除了撰稿记者,至少还要经过版面责任编辑、编辑主任、值班副总三道关,居然会“阴沟里翻船”,发生这样低级的错误!当时如骨鲠在喉,因此忍不住给以挑错为己任的全国著名杂志《咬文嚼字》投了一篇稿,大意是说“”、“”虽然都是竹字头,但只是形近而已,含义和用法完全不同,”在文言文中常用,指筷子,”是指箬竹,叶子可包粽子,不应混淆,然后举了权威词典中关于这两个字的又来和标准用法例句,对这张大报编辑的漫不经心表示遗憾




一个多月后,传达室给我送来了一份挂号邮件,我一看,原来是我为《解放日报》挑刺的拙稿被杂志编辑部刊用了。办公室同事很好奇,不知到这家杂志社为啥特地会给我个人寄本杂志来?我当然也没好意思说是我的一片拙文发表了,毕竟不是什么鸿篇巨制,只是一块小豆腐干而已,于是悄悄塞进抽屉就完事了。隔两天又收到了100元稿费,这可比我们当时自己编的小报10-20元的稿费至少多了5倍。




最近几年,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觉得阅读越来越呈快速化和碎片化趋势,不要说网络文章、电视字幕时有差错,就连魔都著名的《新民晚报》文字差错也多了起来,好在他们现在自己开了个专栏,专登读者指出的各种文字差错,还有《新华每日电讯》也有这样一个为文字捉错的小专栏,这种态度当然都很可取。不过,我现在已经见怪不怪,看到各种文字差错也没兴趣再那么认真地一一去信(或伊妹儿)告知了。

端午,我给大报挑刺 

     

     

     

     

     

     

     

     

     

     

     

   青青粽香惹情丝       

端午,我给大报挑刺

端午,我给大报挑刺 

     

     

     

     

     

     

     

     

     

   小公园心急的荷花,今天已盛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聆听风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