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妻“下海”记

(2015-03-14 13:39:55)
标签:

下海试水

生活经历

分类: 往事钩沉
荆妻“下海”记                                                                  小店开张首日
  68岁的方姨喜滋滋送来请帖,邀请我们去大酒店喝她儿子宴喜酒四年来,们老夫妇和原本打零工的儿子在上海浦东古镇召稼楼小吃街经营小店,得风生水起,平均月入3,抵得上魔都高级白领了,说起来,这份美差还是老伴“挑”她们的呢!

长话短说5年前,上海城隍故里召稼楼投入上亿资金修葺一新,一位退休后在附近开家电店的老同事捷足先登盘下了这家小店,但分身乏术,就拉我老伴伙,可她这辈子没做过生意,胆小呀!结果再拉了位牌友老徐入伙筹备阶段,老同事因故退出,这样就变成拙荆和老徐两人各投资5万,合伙当起了“老板”。

万事开头难,这话真是名言。开张前,要请师傅屋顶“捉漏”、装修柜台、货架去很远的批发市场买电子秤、大大小小的盛具、包装袋等一应杂物……两人天天忙得脚不沾地。还有气人的事,比如内装修规定要铺黑色地砖,刚铺好却被古镇管理员判为不合格,称此黑色不是那黑色,只能央求装修工人掘掉重铺,那些地砖自然浪费了。再比如开张前天气渐暖,可主营的重庆特色小零食“香脆椒”却还在路上,看到街上人群熙攘,就去批了几箱饮料,想赚点午餐费。可还没卖出一瓶,就被管理员指责跨行经营,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白白被隔壁饭店压价“接盘”,损失了100多元。后来看到街上一种荞麦做的膨化食品卖得“飞”起来了,我们也去几十里路外的漕宝路市场批了几十箱,结果又遭管理员指责,这回我们据理力争,答应卖完后不再进货才算达成妥协,卖完后一盘算,赚了300多,这也是开张前的第一笔盈利。

5月份正式开张,老伴约了一帮朋友来看热闹捧场,一起来的方姨说:这里看上去人气挺旺的,蛮好叫我一起参加。爽直的老伴当即说OK,于是合伙人变成了3个。

新开张的古镇知晓度当然还不高,但正是初夏季节,游客渐旺,所以生意还比较平稳,刨除房租等成本,月入八九千,每人3000,还过得去。可两个月后就进入高温季节,暑热逼人,街上阒无人影,最惨的一天,就做了5元生意,两个人在对面羊肉馆吃完面条倒花去了20元!捱过三伏,迎来国庆假期,生意立马爆棚,月底一看,哇,月赚一万六千多,没白辛苦!再过两月,老伴提出光做一个产品太单薄,不如去进点有上海味道的土产“三林酱瓜”吧?方姨赞成,老徐迟疑,说会冲谈主营产品。后来试了两个月,利润反而超过了所谓主营产品,这回老徐当然没话说了。小吃街上别的商家一看卖酱瓜能起“蓬头”,有四五家竞相效仿。但我们毕竟是第一家,游客口口相传,怕别处是仿冒,都认准门牌号来买,所以生意依旧好于别家。

最艰苦的阶段过去后,眼看生意渐渐顺风顺水却戛然而止。起因是老伴原有的早搏又犯了,那些原来的牌友趁机“发难”:“退休了还做啥生意,身体要紧还是命要紧啊?”于是她更萌生退意。其实她是三人中最年轻的,另两位比他大了七八岁。而且我怕她受累,自己返聘后每周休三天,有两天是去代她当“老板”的,那两位合伙人几曾有这待遇?但是话说到那份上,我自然一切由她自己决定,否则就真成“钱篓子”了。于是就讨论谁来“接盘”?少了我老伴这“粘合剂”,两位都不肯继续合作,结果费尽口舌,方姨才答应由她接盘,一盘点,正好当了10个月“老板”,每人赚了3万。自从方姨接手后,真是蛮拼的,少了所谓“主营副业”的掣肘,全家总动员,货源品种增多,利润也突飞猛进,才两个月,月利润就从一万升至2万多了,再过几个月,又升到3万多,数钱数得合不拢嘴……后来他们陆续买了房子、小车,全家都升级换代了。

今年春节时无意中又说起这事,老岳丈插了一句:咱女儿天生就不是发财的命呀!我说,钱多钱少,够用就好,啥好都不如身体好啊。老伴说,你这是在讽刺我呢!

荆妻“下海”记               等待营业

荆妻“下海”记                                                                     雪中古镇阒无人影


荆妻“下海”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嗨,朋友圈!
后一篇:真假“红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