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房子,那些流逝的岁月

(2014-01-30 09:48:36)
标签:

过年

老房子

儿时记忆

文化

分类: 往事钩沉
老房子,那些流逝的岁月    天除夕,全社会在宣传鞭炮污染环境,炮仗声确实不大听到了。一过年就会想起儿时住在老房子的岁月。前些日子遇上一位老邻居告诉我,咱们拆迁后闲置了10几年的襄阳路老房子终于建起新楼了,有去看过吗?我摇摇头。前几年去市中心时曾顺便探望过几次,但每次看到的都只是断壁残垣、一片废墟而已。

30多年前老房子还没一丝拆迁消息时,我就因分配到单位的结婚用房而搬离了。等到十七八年前终于盼来动迁时,父亲早已过世,老房子的户口上只有母亲和小弟一家人,分到的是一套紧贴外环线的三居室。从那时起,尽管梦里常出现老房子,但它实际上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老房子留下的其实大多是苦涩的回忆。

老屋地处魔都市中心,离著名的商业街淮海中路两站路,离近年出名的石库门老建筑“步高里”只隔半条马路。虽然听上去很美,但那居住条件太差了。一条逼仄的小弄堂,却挤挤挨挨住着11户人家。后门也是一片低矮的瓦房,住的人更多。紧隔壁是一家织针厂,机器整天“哐啷哐啷”地轰鸣不已,要到半夜中班结束方停歇。我们就是在那样嘈杂的环境里,度过了“大墙后面”(六十年代一部阿根廷电影名)的青春岁月。

而今回想已恍如隔世。老房子没有厨房更没有卫生间,吃喝拉撒睡都在这30来平米的蜗居里(含一个直不起腰的小阁楼),其窘境可想而知。清晨第一件烦心事是倒“马桶”:天还没亮,随着收粪工一声声长长的吆喝,家家都要听着号令睡眼惺忪地“拎出来”,一旦错过时间,那臭气就要多熏一天。而今据说此物成了工艺品,雅号“子孙桶”,真是日月换新天了。后来总算在大弄堂口建了个污物倾倒站,再不用担心睡过头了。第二件难事是生“炉子”,这可是技术活,有时清晨正在睡梦中,突然被浓烟呛醒,那就是楼下人家生炉子而冒上我家阁楼的烟雾。那时弟妹们都能凭一把废纸几根废木块把炉火生得旺旺的,只有我手笨始终没学会这技术。后来母亲搞“革新”,试着用把炉火“封”过夜,虽说要多耗一个“煤饼”,但至少不用天天生炉子了。“文革”爆发,一片混乱,家家开始在门前的公共走道上占一小块地搭起了简易厨房,危险的炉子从此可以不放在室内了。但小弄堂更窄了,几乎成了“一线天”,连去公用的给水站拎两桶水也要斜过身来走路,不然准会碰擦别家的外墙。

老房子有口公用水井,大家在这里淘米洗衣,因为不用掏钱。井水冬暖夏凉,再冷的冬天,用井水洗衣都不会冷。到了夏天,这口井就成了天然的“冰箱”,用一根细绳把装在网线袋里的西瓜、啤酒浸到井水里、两三小时后就成了“冰镇”西瓜、“冰镇”啤酒。但大人们都说貌似清冽的井水并不干净,所以做饭和吃喝的都是自来水。

住在老房子时最怕下雨,因为屋顶常常漏水。虽说大修过两次,但治标不治本,过不了一年半载,又漏水了。每逢下雨,全家高度紧张,密切关注屋顶,脸盆、塑料桶甚至痰盂都派上用场,担当“接漏”重任,至今想起还是不寒而栗。

小弄堂虽破,邻里间的温情还是少不了的。他家裹馄饨,端一碗给你尝尝,你家包粽子,捧几个给他家送去。每逢过年,全弄唯一的李奶奶家那台小石磨可吃香了,家家轮候着借半天或一天,然后在家“咕吱咕吱”地磨面粉,其实那时也有现成的糯米粉卖,可是据说掺了粳米、没有自家磨的纯正。到了大年初一,如果你一早走进经常往来的邻居家里串门,还没来得及说“恭喜——恭喜”,那家长辈往往已热情地抓起桌上的糖果或花生瓜子塞进你的手中,于是,小小的口袋顿时就神气地鼓起来了……

因为今年是马年,就想起儿时有件与马有关的事至今觉得稀罕。每天傍晚,总有位遛马人牵着一匹棕色的高头大马“的笃的笃”地从大弄堂弹格路上经过,我却从来不知它从哪儿来,又将到哪儿去?大城市的中心区域又怎么会养匹马呢?

老房子没动迁前,我一般每月一次去看望母亲。和弟妹们聚在老房子一起吃年夜饭的习惯则十几年铁打不动,直到动迁后才转移到新居吃团圆饭。儿时的两位同龄小伙伴,一位已乔迁至松江广富林公园那边,去年曾见过一次面,还有一位已多年没见面了。现在每逢春节去那儿偶尔也会碰到其他老邻居。此刻,好想问问我的弟妹和老邻居们,还记得老房子的那些人和事吗?

敲完拙文,发现把旧日回忆写成忆苦思甜了,真是惭愧。今日是母亲农历冥诞,遥寄一瓣心香给天堂里的妈妈。马年来临,提前向各位拜年,祝我所有的亲人、老邻居、朋友,幸福马上有!

老房子,那些流逝的岁月

老房子,那些流逝的岁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