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鹿原》,挂着史诗的名义……


标签:
白鹿原历史色情缺憾文化 |
分类: 荧屏小世界,世界大荧屏 |
电影《白鹿原》上映前新闻不断,演员绯闻、激情戏、删节版、延迟放映……始终在竭力谋夺观众的眼球,但从9月13日公映至今,换来的批评声却远大于赞扬声。
一部根据获茅盾文学奖小说改编的电影为何引来批评不断?国庆长假期间在网上看了这部已在线播放的电影,我觉得《白鹿原》从高调出镜到难孚众望,主要源于影片以史诗大片为噱头,结果却沦于遮遮掩掩的情色电影窠臼。
有批评者说,这电影名字不如改为《田小娥性爱传》更合适,这话虽偏激却真有几分道理。原先的广告说是“经典中的经典”,“民族史诗巨制”。但看了影片才发现(据说由于时间的限制)导演采用了快速跳跃的手法切换镜头,许多情节、过渡和转折都没交代清楚,对没看过小说的观众来说,可能连电影所想要表述的完整故事也不甚了了。小娥在原作中只是副线,而且在不到三分之一篇幅时就被杀了。但电影中的高潮段落却几乎都是围着田小娥在转,无论是在窑洞里的袒露胴体、还是在炕上对着鹿子霖撒尿,或者白孝文被勾引后从疲软到勃起……反正都是在情色上做渲染,可惜观众只看到这些主动或被动的性行为,却看不到小娥的动机是什么?网络上说,在5小时的完整版里,连原作中小娥用下体“泡枣”的情节也用上了。把这些“重口味”当成佐料,“翻鏊子”的主要情节就变成一晃而过,原应浓墨重彩表现的历史观也必然被遮蔽,这能怪媒体和观众的不满意吗?也有人说,错就错在导演王全安心里把当时还只是情人的小娇妻张雨绮当成唯一的主角了,但把妻子当主角的也并非自王全安始,可见这也并非症结所在。是否真的只有5小时的完整版才较好诠释了主题?这恐怕很难有答案了。
另外,戏里有的情节改编也不符合常识。例如黑娃(段奕宏饰演)偷情后,原作里写那个武举人表面原谅,背后却偷偷派了2个侄子去追杀他,电影里却改为派一群打短工的“麦客”去追杀,杀人可不是杀鸡,有这么蠢的杀人主犯吗?读者诟病最多、即那个卑劣的白孝文后来反而当上了人民政府县长的结局倒很值得思考,不知5小时版里会否有改编?
简单地说,情欲和暴力并不能代表八百里秦川的阳刚之气,田小娥的短促一生更不能代表黄土高原上的所有女人。这种把权加色等于史诗的乖谬做法,说明导演在对“民族史诗”的理解上还相当狭隘,或者说把观众的审美情趣想象的太简单了,因此难免会与观众的期望值大相径庭。此片未公映前曾去柏林电影节参赛,幸亏评委们的口味早过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年代,否则中国文化恐怕又要被西方歪解为一个女人和N个男人的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