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企业报任编辑的朋友邀我为他编的新诗集写几句话,其实我不擅此道,但却之不恭,何况想到在当今快餐文化的熏陶下,能坚守诗歌这块园地就已属不易,因此也就勉力应承了。
“牵着风铃的是云,画着乡梦的是云……《云》”读着这清新的诗句,就宛如置身于飘逸的云彩,开卷就依稀感受到了作者一份缱绻的情怀,读者也自然而然地想要多采撷几朵这样的云彩了。
几十篇小诗一一读罢,依稀读到了女作者的灵性。这些诗虽风格不一,既有如三十年代冰心的隽永余韵,也有八十年代席慕容风格的伤感离愁,但题材基本都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路数,如:“那根拴着我心的项链,连同你珍藏的星一起破碎了。《星·心》”,“今晚你走了,你笑了笑,我也就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离别》”。这后一句我知道其实是从郑愁予的《赋别》中拿来的,但被作者巧妙地化入自己的诗中了。
若论总体感觉,这些诗虽都是围绕恋人的分分合合作铺衍,但在作者的纤笔下还是创造出了不同的意境。其中既有咖啡屋的温馨和苦涩、冷雨街头的迷惘和失落、更有春风拂面的柔情和爱恋,可见作者除了对感情世界的执着追求,对驾驭形象思维的技巧也有一定的功力,如那篇《离别》,也不知是作者的切身体验还是文学创作,字里行间以宁静的心透出了一份洒脱。是啊,两颗心既难擦出爱的火花,各道珍重岂非最好的抉择?
我不知作者是否常常着意揣摩名作,但如以一个非专业的文学爱好者标准来衡量,我觉得这些诗作基本具备了诗歌美学要求的意象(绘画)美。酒杯、窗帷、白云、花瓣……都转达了作者某种特定的意念和超出本体的想象,时时能透出一股凝重的情思,激起绵长的回味。我想,这大概就是诗歌的感染力所在吧?当然,如能像徐志摩倡导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那样,再在音韵上提高一步,这些诗歌的欣赏性就会更强了。
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愿作者除了情感世界的题材之外,更注重对生活的观察,让诗的内涵再丰富些,让梦中的云彩更加绚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