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中心
今晚七夕,无星无月。向牵挂的朋友发了两张电子贺卡,遥问安好。
前日是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最后一天,蒙地区宣传部门邀请,驱车一个半小时去凑了回热闹,想写几句感想。
因为僻居南郊,好几年没去市中心逛书展了。步入上海展览中心大厅,但见爱书者川流不息,丝毫感受不到电子传媒对传统纸媒的强大冲击。据书展之前的抽样调查,说是目前60%的市民仍选择阅读传统的纸质书籍,但我并不觉得乐观,估计再过两年,这比例怕是要倒过来了。
现场演讲
三联、上海文艺、人民、商务、中华书局等享有口碑的出版社展位,依旧吸引了很多读者,全场八折的广告还是有一定诱惑力的。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张中行的《负暄三话》、还有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翰墨瑰宝》以及那些我很喜欢的古典文学……都让人留连,但想到大多数书网上一般只要花六折就能买到,就又犹豫了。瞥见张中行的精装《文言津逮》标价18元,后来回到家里查了我买的84年简装第一版,标价0.61元,相差约30倍,看来书价和物价是基本同步的。还看到一位著名的上海知青小说作家的成名作居然打折只售五元,不知是否印得太烂了?心中隐隐有一丝悲哀。最后在古籍社挑了册被誉为清朝词家第一人的《纳兰词笺注》,也算解了点馋瘾。
华字造型的书墙
新华传媒集团用书本加上LED技术,垒起了一座夺人眼球的繁体“华”字造型的书墙,吸引了好多“长枪短炮”,刚被换了领导的《东方早报》则别出心裁地竖起了两块呈直角状的红底涂鸦墙任君涂抹,我也聊发少年狂,上去写了“支持”两个字,其意思么,关心《东方早报》的人自然都懂。
尚长荣(中)和黄永生(左)
一二楼转角处已经排了好多人在等待签名售书,中午即将举行的是“海上谈艺录”丛书(第二辑)的发布会,看到两张很熟悉的脸,那是“大花脸”尚长荣和上海说唱的名家黄永生,他们作为传主代表,已经早早地候在现场。不由想到好些年前在市宫举办的那次书展,那时余秋雨刚出名,特地候了个预告他签售《文化苦旅》的日子赶去,结果却看到一纸告示,说是改在第二天了,让我只能苦笑。
有人说国人是全世界平均阅读时间最少的民族,也不知确否?不过以我个人的体验,现在喜欢阅读的爱书者似乎正呈下降趋势,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就是明证。顺便也自我检讨一下,我每月固定看的也就是三本半杂志:光明社的《书摘》、炎黄研究会的《炎黄春秋》、上海文艺的《咬文嚼字》,那个“半”就是双月刊的《随笔》,其它的纸质书看得确实不多了。
因时间太紧,没法从容浏览,只能感受一下爱书者浓浓的氛围。离馆时回望那撒满金色的尖顶建筑,显眼的白底红字会标“书香中国”在空中飘荡。但愿,这绝不是一个美丽的口号。
从二楼俯瞰大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