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山
上个月,山西吉县石破天惊地宣布人祖庙发现了“女娲遗骨”!面对铺天盖地的板砖和质疑,涉及此事的专家也hold不住了!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回应说:“我们北京去的专家没有一个说头骨残片是女娲的遗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言辞更激烈:“即使是最普通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实的东西。”
现在,这“重大新闻”闹腾了一段时间,总算偃旗息鼓了。
但是且慢!此事并未真的画上句号,而且真正原因恐怕也并非是因为写这报道的李思义(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在写稿中“加入了自己的个人色彩”那么简单。因为山西部分学者至今仍在“捍卫”这一“重大发现”。而该县县委书记毛益民在接受采访时,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原来,他们要将人祖山开发作为“引领吉县经济腾飞的新坐标”。
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扩大本地区影响,本来无可厚非,无非是经济杠杆在起作用。尤其是想招商引资的官员,如果发现自己原有的文化根基不够深厚、文化色彩不够浓厚,更想要寻求文化的支撑。这时,那里的文化渊源、古迹,乃至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一切东西都会被刻意凸显、放大出来。例如近年来的炎帝之争,梁山伯与祝英台故里之争等等,然而,眼下我们所看到的愈演愈烈的所谓名人故里之争,却往往是无视历史事实去凭空臆造,或者把一些神话人物和传说也当成文化遗产来“开发”,例如喋喋不休地争论神话人物盘古、后羿、嫦娥、观音、孙悟空等人的故里在何处就是此类余响。更有甚者,某些人已无视道德、伦理底线,把一些中国历史上或是文学作品中的反面角色代表也作为“名人”来开发了,例如西门庆故里之争,让秦桧站起来的风波等等,都接连挑战着我们以前一贯倡导的价值观。这种哗众取宠的“文化开发”最终只能是破坏文化遗产,伤害我们的民族文化。
7月5日又有报道,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发现”该地的“山伯坟”很可能是梁祝之墓?谁知是否又是一场炒作呢?在当今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风气下,破坏真古董,建设假古董,俨然成了某些地方官员的生财之道。所谓名人故居之争,发现“遗骨”之类的炒作,怎保不会卷土重来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