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旦宅
屈原图
——端午杂感
这几天,不少国人也许还沉浸在“神女”刘洋遨游“天宫”的兴奋中,而周六的端午节大概因为只不过多放一天假,年轻人似乎早就不怎么当回事了。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挂菖蒲、饮雄黄、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节了),不过,我觉得这位三闾大夫最可贵可佩的,还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见屈原《橘颂》)的人格品质。试想,他早年也曾受楚怀王信任,如果随波逐流,就尽可安享荣华富贵直到亡国。可他却偏偏要在“艾萧太盛椒兰少”的环境下忧国忧民,结果忠而见谤,在小人的谗言与排挤下,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最终只得以死明志,奋身跃下了滔滔不息的汨罗江。为后人留下了他热爱楚国的情怀和那令人一咏三叹的《离骚》……
爱国不爱国是政治话题,今人尽可为屈原的爱国是狭隘还是宽广而争论不休。但文学却不然,以他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先秦文学史上的价值永远不会磨灭。李白早就说过,“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前几天电视播放“神九”飞行员出征时反复出现的“问天阁”画面,其起名恐怕也是受屈原《天问》篇名的影响吧?鲁迅曾称《离骚》是“远响伟辞,卓绝一世”,这赞誉可绝非虚言。《离骚》长2400多字,是先秦少有的长诗,全诗想象奇谲,情感宣泄淋漓尽致,在形式上开创了七言诗的先河,在内容上则完整表明了他“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坚忍和悲凉心境。再加上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而成为千古绝唱。其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已成为今日之格言。
官方论屈原,历来是把“爱国”放在“诗人”之前的。而身处风雨飘摇之际的清末湖南大名士王闿运当年则在《端午》绝句中尖锐地写道:“灵均枉自伤心死,却与闲人作令辰”。爱国爱家,应该是国先要爱家,家才会爱国吧?
爱国有范畴,文化无国界。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就已把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了,可见优秀文化遗产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今人在大啖箬粽清香之余,还是让屈原活在他隽永的诗篇里吧!
《离骚》诗意图
端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