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远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或许是东坡先生为了让我见证他所言非虚,故暮春季节第一次游西湖,就赶上了一场雨。
清晨先去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公园。一路绿柳拂面,十分幽静,可惜却并未闻呖呖莺声。于是就按计划乘车前往孤山,谁知车行中途,就已见窗外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了。直到在“平湖秋月”下车时,霏霏细雨仍未停歇。
风乍起,吹皱一湖春水。波平如镜的西子湖,在细雨中依旧显得分外柔和。湖面低笼着一层薄纱般的雾气,远山如黛,新柳如烟,千条万条雨丝洒入湖中,悄无声息地泛起层层涟漪。游客操桨的小船因为没雨篷,都纷纷躲到湖边柳荫下去了,只有一艘装有发动机的带舱游船,趾高气昂地继续“突突突”地在湖上航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于是,撑开随身携带的折伞,返身踏上登山的小径。
长长的雨丝随风飘撒,拂在脸上带来丝丝凉意。雨中的山路虽然有些滑脚,但因为提前换上了球鞋,所以并不怎么碍事,不知名的花草夹杂道旁,在雨中显得格外清新。
放鹤亭
行不多久,就来到了一座四角双层飞檐的大亭前。哦,原来这就是著名的“放鹤亭”!亭中正壁刻的铭文就是南朝鲍照著名的《舞鹤赋》,这可是清康熙帝临摹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御书”。只见一位不畏风雨的书法爱好者,正仔细地把宣纸覆在壁上认真拓碑。旁边还有一位年轻的爸爸在给孩子拍照留影。
谁知才几分钟,老天爷突然变脸了,细细的雨丝瞬间化成了急遽的大雨,打在亭上“噼啪”作响,于是只能躲在亭中避雨了。
傍栏远眺,烟雨茫茫,半湖春水尽呈眼底。山脚下那条向远处伸展的长带就是饶有名气的白堤。那白堤尽头“断桥”边白娘子和许仙的凄婉爱情故事,为后人平添了一份哀伤。急骤的雨点打在湖面上激起无数个小水泡,阵阵劲风吹得雨雾四散飘曳,湖岸相连处迷迷蒙蒙混沌一片。
此刻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九百多年前“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的故地。当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得很生动:“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原来林老先生已经把两只仙鹤训成信鸽一般能够报信了。可惜现在是5月,难觅一点梅痕。遥想当年梅花绽放季节,诗人信步梅丛,随口吟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日黄昏”的佳句,一首好诗扬名千年,从此被后人传诵至今。
阵雨初歇,细雨依旧,重新又沿着山道前行。路旁林木参差,空幽的山径,前后不见人影,只有道旁沙沙作响的树叶在懒懒地淌着水珠。隐隐有断续的歌声飘来,却看不到人在哪儿。此刻,就仿佛置身于王摩诘“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画卷中。
西湖天下景
转过山岗,不知不觉地已经下坡了。忽然眼前一亮,只见前面小桥流水、人头簇簇,一座古朴的小亭矗立其中,走近一看,上挂匾额:“西湖天下景”,回首才看见石壁上赫然镌刻着两个擘巢大字:“孤山”。原来大多数游客都是从这里登山的,而咱却是逆向而行,难怪一路看不到游人呢。
天色方霁,许多人争拥在这里拍照留念。而我却反复吟味着楹柱上那副有名的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注:检点旧匣,将31年前初游西湖的手写旧稿用电脑键盘重录一遍,聊作5月的纪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