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梨花风起正清明

(2012-04-04 09:43:04)
标签:

清明

唐宋诗词

杜牧

吴文英

欧阳修

分类: 悦读感悟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天空湛蓝。心情也不再像前晚的细雨那样被打得湿漉漉了。窗外有两株相距才10来米的白玉兰,一棵已盛开白灼灼的花朵,另一棵却只有豆大的蓓蕾,真是奇怪。小区一丛丛硕大的茶花,被风雨吹得落红一片,幸好林妹妹看不见。闲坐窗前,我的思绪穿过小区里时不时飘来的锡箔烟味,走进了唐宋那一首首吟咏清明的诗词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首大概是传诵最广的清明诗了。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杏花村究竟在山西的汾阳安徽的贵池、还是在湖北黄州而打嘴仗。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唐宋时期的先人,已经把清明这个节气看得很重了。当然,清明时节,桃红李白,万物复苏韶光岂能把人抛?除了因寒食节而起的扫墓习俗,春日踏青也是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我也特喜欢那些描写春日景象的诗词。请看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一丝柳,一寸柔情。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那春日怀念情人的缕缕情思,实让人惆怅不已;再看看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南国春半踏春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读后仿佛能看见诗人在春日信马由缰时的轻松自得;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更传神:“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万千流莺追逐着万千雪般的柳絮和梨花,诗人笔下的春日情景是多么生动啊。

角度不同,意蕴自然也不同。“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韩翃从富人眼中看到的寒食节(清明前一二日)景象。“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是在贫寒中苦读的王禹偁留下的清明诗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这是《枫桥夜泊》出名的张继,在《闾门即事》中不敢窥望姑苏满目凄凉的沉重心情。我想,这从古至今那么多的清明节诗词也许正是国人把个体生命置于悠悠生命长链之中的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安顿吧?

    相较而言,这么多描摹春天的古诗词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苏东坡的《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多情却被无情恼。”上阕写暮春景色,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下阕是叹惜一道短墙却将游人佳人生生隔开。全词与“铁板铜琶”完全两个类型,颇富婉约派的风姿。据说后来苏东坡让爱妾朝云托着酒杯唱此词时,朝云还没开唱就“泪满衣襟”,不久就抱疾而亡。从此苏东坡也“终身不复听此词”。(《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现代人一定不会如此伤春情怀了吧?

    两手敲打着电脑键盘,心里咀嚼着唐诗宋词的悠长意味,还真携侣一起行走在桃李初绽,菜花盛开的山野,去感受一番“梨花风起正清明”的大好春光,可是去近处尚可,倘如要远足,毕竟还有掣肘,只能纸上谈兵了,还是让咱继续在网上神游吧!

           梨花风起正清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