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朱军作揖想到林妹妹的避讳

(2012-02-02 12:19:24)
标签:

春晚

朱军

传统

作揖

避讳

分类: 门外艺文

从朱军作揖想到林妹妹的避讳    网上看到龙年春晚节目中主持人朱军教抱拳作揖的环节被挨了好些板砖,说是该礼节只能用于平辈之间,对长辈应该行跪拜磕头礼,指其误导观众云云。这批评虽听上去没错,可在21世纪的今天,有几户人家还保留着跪拜礼啊?能“常回家看看”,真诚地叫声爸、妈,已经很不错啦!

    说起中华文化的尊卑谦恭,长幼秩序,过去倒真有不少繁文缛节。但有些规矩随着时代变迁早已淘汰,似也不必太较真。仍拿旧时对长辈的礼节来说吧,若真按老规矩,那时不但要跪拜请安,还要“避名讳”呢!也就是说,做子女者连长辈的名字甚至同音字都不能提。例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于是他在《史记》里就把人名中的“谈”字一律改为“同”字;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冰雪聪明,但遇到“敏”字总是写错,老师贾雨村后来才知道原来林妹妹是为了避母亲的名讳故意如此的。因为避讳,历史上还闹出了一个有名的笑话:南宋大官钱良臣有个幼子为了避讳,逢“良臣”两字必读“爹爹”,乃至把《孟子》里“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读成“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结果沦为笑谈。别以为那只是封建时代才有的事,君不见直到文革期间,不是还有人为了避领袖讳,把“样板戏”里的反派角色“一撮毛”硬改为“野狼嚎”吗?现在有谁还会相信这种“避名讳”的“文化”呢。

    传统文化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想靠纠正作揖的功能来拨乱反正,恰如九牛一毛,恐怕不会激起什么涟漪。只要看看许多地方把春联都贴倒了就可窥见一斑。还有电视剧里那些常常搞不清基本谦恭辞句的台词也很有代表性:例如请他人来做客时,主人一般都说“敬请光临(或赏光)”,但却常常见被请者回答:“届时(或以后)一定光临”这样的回答其实明显失礼!人家是谦恭语,表示你去了为他们增光,你只能说一定登门拜访(或打扰、请教、哪怕说一定去也行)怎能真把自己当成有光环罩身的大人物去“光临”呢?还有一次看到一位著名作家在文章中也把自己向老人问讯称为“垂询”,“垂询”一般用于小辈对长辈的恭词,常见于企业对于客户的尊称,作者怎么能以长辈自居呢?以文字为业的作家尚且如此,其他例子也不用多说了。

    弘扬中华文化当然很应该,但普及中华文化恐怕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啊。

     雨夜的浪漫 留恋于夜幕雨中一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