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论坛上读到朋友的一篇帖子,谈的是人为什么会觉得心累、为什么会感觉不快乐不幸福?内容说的很实在。
“人之所以会不快乐,不一定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幸福是自己的感觉,需要自己细细去体会……”仔细想想的确如此,这世上衔着“宝玉”生下来的人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一辈子总会遇到各种曲折坎坷,爱情、婚姻、教育、住房、就业、医保……总之件件操心桩桩烦心。但不同的是,有人能在平凡中感受幸福,有人则总是被愁字缠绕……
曾经看到某位作家谈幸福,说是大冬天看到一对辛苦了一天的摊贩收摊后,妻子去买了一个刚出炉的烘山芋塞到丈夫口中,他觉得这就是一种幸福。但我觉得这例子不但不够妥切而且还有些矫情,如果说是感到霎那间的温馨那还差不多。幸福是什么?古希腊政治家梭伦早下过定义。他说,幸福就是“中等的外部供应,做着高尚的事情,过着节俭的生活”。日本著名作家介川龙之介也说过,“祈愿不要让我穷得一粒米也没有,也不要让我富得连熊掌也吃腻了。”试想,如果对着生活在最底层、缺少“中等的外部供应”,正在为实现每日最简单的温饱而打拼的穷人奢谈幸福,那本身就有点像“悬空八只脚”的空虚慰藉。
曾留下“悲欣交集”四字遗言和著名的歌曲“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的弘一法师说过,佛法即活法,淡定即幸福。这话真是玄机无限,人这一辈子怎么个活法,实在是一本难以参透的浩繁大书啊!近代工商史上著名的荣氏家族也有两句关于如何“活法”的祖训,可以说和梭伦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叫做:“在高处立,于平处坐,向宽处行;有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前句说的是处世观,后句说的就是生活观。存上等心,是精神上的富有;结中等缘,就是不要不顾自己的尊严,老想着如何巴结高官富人;享下等福,就是以平常心过平常的生活!出行可以打“的”,也可以挤公交、地铁,穿衣不必求什么香奈尔、范思哲,舒适就行;吃饭不必是鲍鱼海参山猛海鲜,粗茶淡饭纤维丰富,嚼得菜根万事可做……孔夫子说,富贵于我如浮云。叔本华说:财富就像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感到口渴。有了桑车想宝马,有了楼房想别墅……人的欲求哪有终结的时候啊?因此,人要学会豁达,钱多钱少,够用就好,何必再为追名逐利劳累一生?
享下等福,并非阿Q式的无奈,而是一种心境。特别是我们这类已过了打拼年龄的中老年人,学会“享下等福”,不但可以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活出一种味道来,而且大大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辛稼轩词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种闲居的温馨意境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美国作家洛根说得更直接,他说“人的一生有两大目标:第一,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第二,享有你得到的东西。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达到第二个目标。”幸福不是去企盼你还没拥有的东西,而是尽情享受现在拥有的。这样才能活得朴素、活得自然舒心!
有条短信说得好,控制金钱,可得财富;控制餐饮,可得健康;控制情绪,可得快乐;控制感情,可得幸福……
幸福其实就在你我自己的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