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时节看清华  何时再有梅校长?

(2011-06-05 21:15:45)
标签:

高校

排行

清华

第一

梅贻琦

分类: 悦读感悟

高考时节看清华 <wbr> <wbr>何时再有梅校长?     被网络等各类媒体推波助澜无限放大的清华真维斯楼
  夜,“单飞”的李娜法网捧冠,今日各类媒体都处在亢奋中,称其为中国乃至亚洲争光,但李娜本人捧冠后却一字未提“感谢国家、为国争光”之类的话。明日是传统的端午节,却好像没啥节日气氛,新闻说连出门旅游的人数也仅去年的九分之一。天公不作美是原因其一,但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后天就是全国统一高考日,上海6.1万考生将参加应试,家长们的心思都用在为上名校而拼搏了。说起名校就不能不提清华。据6月1日公布的中国四地(大陆、台、港、澳)高校排行榜,清华与台湾大学并列第一,新竹清华列第四,北大仅列第七。而前一阵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真维斯”楼命名风波,也终于以保留楼名、撤去介绍标牌的结果而落幕。清华能有今日的声誉,不由使人想起1931年起连任17年校长的梅贻琦治校之道。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名言就是梅校长说的!谁如果读过王开林先生的新作,一定会对今天听来有点陌生的梅校长心悦诚服。

  梅校长的教育观是颇具新意的“从游论”,他说: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而今的高校,不似“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的能有几家?

   梅校长的清廉,足以让今日的“公仆”们脸红。抗战期间,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梅贻琦是西南联大的实际主持者(杨振宁、李政道等均曾就读于此校),联大给他配备了一部小汽车。他却毅然将这件奢侈品封存于车库中,辞退司机,安步当车。他以德服人,对教授治校的原则一直奉行不悖。那时的清华,根本不存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而梅贻琦只须念好“我从众”的三字经,绝无“一言堂”弊病。

   梅校长虽不信**主义,但为了保护进步学生,与国民党军警“捣糨糊”时技艺一流。后来学生把他常用的托辞编了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将梅校长对军警大打“太极拳”的意态神情描画得丝丝入扣。梅贻琦外圆内方,刚正不阿。当年清华总务长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海归,也是梅校长好朋友。可某次这位总务长请求梅校长给他发放教授聘书以重身价。梅校长却不肯通融,以致总务长拂袖而去。“云南王”省主席龙云的女儿想进联大附中,结果考试名落孙山。龙云派秘书长去找梅校长“疏通”。可秘书长却告知:“梅校长的女儿也未被录取。”如此一来,“云南王”自然也只好无语了。

   因为1948年底内战已显明显胜负时,梅校长离开了大陆,所以梅贻琦的大名一直被堙没,直至八十年代才见光。他当初为何选择离开?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没有标准答案。有人推测说他感戴老蒋的知遇之恩,也有人说他是为了保住“清华基金”。但以今天的眼光看,他似有先见之明……

   1989年清华七十八周年校庆之际,梅校长的铜像终于落户校史展览室了!他为清华大学题写并终身践行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绵延至今,为清华学子树立了完美的典范。而今天的中华,是否具备了培养大师的土壤呢?钱学森之问也至今没人解答,国家多需要几个像梅校长这样的杰出帅才啊! 


 

            水木年华  渴望就是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