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2009-04-28 22:30:27)
标签:

诗风

社会现实

诗歌

浪漫主义

李白

中国

文化

分类: 专业知识拓展

    李白和杜甫,一个被尊为诗仙,另一个则被誉为诗圣,要同时将这两个绝世大文豪写进自己的文章中,我确实是有些惧怕的,生怕自己稍不留神就在某方面亵渎了这两位文学史上奇迹般的人物。而我确实也是才情有限,恐怕不能捕捉到这两个伟大人物的灵魂所在。但我也还是会竭尽所能地表达出自己对这两位的看法和理解。

    古人云:“仙者,近于天也;圣者,近于地也。”李白与杜甫应该说是两个性格迥异,在许多地方都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个性特点,就其诗风来说也截然不同。李白与杜甫相比,我更欣赏李白的诗风。天性浪漫的他的诗读来让人心情舒畅,飘逸感十足,不愧为浪漫主义诗人之首。相比于李白,杜甫则稍显沉闷,他的诗则更多地体现出对民间疾苦、国家破亡的关怀与同情,主要着眼于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思考,因此被誉为“诗史”。在两者的诗风差别上,李白总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以生动的比喻,抒发自己内心的奔放的真实情绪。而杜甫则偏向于稳健的笔风、写实的诗句揭露社会的弊端和国家飘摇的现实,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若说李白体现的是水的灵动,那么杜甫则是山的沉稳。二者各有所长,同时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两朵并相绽放的奇葩,可以说是将唐朝的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至高点。诗风不尽相同的他们却能够互相补充,一个充分表现出了盛唐文人意气风发、豪爽开放的精神风貌;另一个则侧重描述对下层人民的贫苦生活和国家破亡的感慨从而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精神层面与现实层面的交错,从而再现了更加真实、全面的社会历史,让我们对盛唐气象有了更为深刻、理性的认识。二者的诗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以杜诗为要。杜甫的严谨的律诗创作为后代的爱好律诗的写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韩愈有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足显李杜诗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力之大。

    之所以李白和杜甫的诗风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应该离不开他们的性格,而性格更源于他们各自经历的差别。李白天性豪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能打出这一诳语的恐怕也只有他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此洒脱、果断、毫无顾忌地发表对权贵的不屑之意的也只会是他了。与杜甫相比,李白是比较幸运的了。虽然在宫中只是充当御用文人的身份,并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起码也在宫中待过。在看到宫中的奸臣当道、纸醉金迷的昏庸生活后,毅然能急流勇退,离开皇宫,去做个自由人。尽管他自从被放逐后也并未放弃从官的梦想。但由于李白生性豪放,做官的梦想破灭不会给他造成太大的影响。相反,倒能更加轻松地流连于大好河山之中。

    而杜甫就不同了。杜甫则一方面受家世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抱定了做官的主意并一直为之努力,甚至于在得知朝廷的昏庸腐败之后毅然想方设法踏入仕途。这与李白并没有把自己的一生都压在做官上的逍遥、自在是不同。虽然在后期他也因为颠沛流离、贫困交加不得已要找一个官职以解决生计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真切的关心。正是因为他在社会底层的生活,才让他感慨于民不聊生的惨状,由自身的亲身体验来设身处地思考百姓的生活现状。应该说,杜甫的抱负更多层面上是真正为了实现自己对家国,对百姓的贡献,实现自己于社会的价值,但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

    其实杜甫的后半身还是比较可怜的,境况比李白更加悲惨。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杜甫真的是很可怜,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有时真的很不公平,为什么让一个有才的人却无法谋得生计,怪也只能怪当时社会下朝廷的腐败和皇帝的昏庸无道吧!三次科举的失败已经让他失望,而唯一的一次靠进献《三大礼赋》而谋得得一个小官也因为“安史之乱”而不果而终。求职之路的艰辛让他失望、心寒,可他却从未放弃对民间疾苦的的同情和对现实的关注。施展政治才能的希望似乎已经不可能了,但他也从未放弃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以他独特的视角、犀利的目光和真诚的情感,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无可替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或许,我们不该感叹上天对他的不公,因为若不是他的经历,也不会有诸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了;也正是他的苦难经历,让我们得知那个时代的人民生活的真实环境和状况。

    从这个方面看,李白是比不过杜甫的。若是李白真的做了官,恐怕也未必会是一个好官。因为李白思想太单纯,太过自负,甚至有时候还比较幼稚,他的洒脱和向往自由的天性决定他并不是一个能够将所有心思都放在官场上的人,也并不是一个有多么卓越政治才干的人。怎么说呢,李白的抱负相对于杜甫来说,私心更多一点,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几分之一的人生理想。就李白的诗,他也是更多的抒发自己的一种牢骚和不满。而杜甫则满怀着对众生的仁爱与关怀。其实我觉得李白并不了解自己,并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为官只不过是他的众多人生志愿中的一个,他充满热情,热爱自然山水的个性本不适合于复杂的官场,有时候感觉他就像一个孩子,思想单纯,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没有足够的政治才能和心计,哪能跟封建朝廷官僚中的奸臣相抗衡。在从政失败后,转而寄情山水之间,虽然也不曾忘却自己的理想抱负,却也能纵情山水之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当他“人生在世不称意”之时,他想到的是“明朝散发弄扁舟”。在被贬之时,也只是稍稍抒发心中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苦闷,依然满腔热情潇洒浪迹于大好河山之中。总之,李白给人的感觉是主观性的,而杜甫则是客观性的。思想上,李白深受道家学派思想的影响,求仙访道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而杜甫则深受儒家“礼治”“积极入世”等思想的影响。

    但并不是说这两者就完全没有相似之处。在立志实现政治理想、施展政治才华上两位伟人也走到了一起。李白曾为此几入长安,尽管被流放或是遭贬都未曾忘却自己的报国梦。而杜甫更是如此。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更有其祖父杜审言的“立功立言”的激励,因此他才千方百计、积极追求仕途,内心深处始终都埋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可惜,尽管他努力投诗献賦,却几度为小人所戏。与李白相比,杜甫的命运则更为坎坷。

    既然在同一篇文章中要提及李白和杜甫这两位空前的大文豪,我相信没有人会忽略这两位伟人的第一次的被后人传为佳话的相会。闻一多曾经写过:“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可见这次的会面的历史意义的重大。二人的交谊也成了后世文人关注的焦点。郭沫若曾经在《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一文中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其实,从杜甫《梦李白》《冬日忆李白》等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李白的深厚情谊。而在他的《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中更能看出杜甫对李白超然脱俗、纵游山川的风采的羡慕和对李白热情奔放、洒脱自如的个性的欣赏。虽然在杜甫得知李白愤世嫉俗、欲纵情于山水之间时,杜甫也曾善意的规劝过李白将满腔热忱投于政治理想中,但当他自己的仕途一再为小人所阻,亲眼目睹朝廷腐败、李林甫等奸臣大权在握时,他又不满感慨当年与李白等人醉酒登台、慷慨怀古、驱马游猎的惬意和欢畅。可以说,李白应该是杜甫最欣赏的诗人之一。而当杜甫西归长安的决心已定时,李白也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道:“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还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既有分别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因该说,在初次与李白于洛阳相遇,到随后在兖州的重逢,这段时期因该是他们友谊增厚的高潮期。此时的李白正受尽羁绊、被玄宗赐金放归,欣然脱身宫禁,而杜甫也感受到官场之中的勾心斗角,于是二人便志同道合、共渡黄河、寻访道士,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对这两大文豪的比较,前人也都有过评论,甚至也出现了“李、杜优劣论”,对此我不敢苟同。李白、杜甫二人本身风格各不相同,诗歌当应各有千秋,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诗作怎么可以比较出优劣。李白以其积极的处世态度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自然创作出让人读来倍感清新、俊逸的诗作,这与他的天真单纯和愤世嫉俗的个性紧密联系着。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后人来说,读李白的诗固然能为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风所吸引,谁不喜好读来轻松自然又积极向上的的诗句呢!对于后人喜欢李白多于杜甫的原因,大抵就是因为杜甫的诗太深沉,甚至有些可以说是沉闷。我们应该为杜甫设身处地的想想,杜甫不同于李白,他比李白更多了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句中则表现为对国家的忠诚之心;在“公若登台辅,临危莫受身”中则变现为对朋友的真切的关心;在“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中则是对君主毫不留情的深刻批判;在“妻儿待米且归去,他日仗藜来细听”中则又是对家庭的关爱……他的诗歌虽然没有白诗的轻松,甚至在唐代的名声远不如后代的影响,但诗歌中自然流露的毫不做作的仁者的情怀以及关注并敢于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称颂的。况且,我们要知道杜甫也并不是一个只会板着脸孔批判现实的人。他也曾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毫不掩饰自己得知河南、河北收复时欢畅心情……可以说李白与杜甫,盛唐时代的两座并行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必不可少,各自引领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方向,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我们一方面在欣赏李白诗歌的飘逸和豪放时,也不能忘记杜诗展现给我们的历史,就如一个人在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与解放之时,不能将现实抛置于脑后一样。

    虽然我本人更热衷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但我还是要客观地评价杜甫的诗歌创作及其价值所在。李白生性洒脱、豪放,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不愿为世俗所羁绊,但李白有一点我认为是无法与杜甫相比的,那就是责任感。我们暂且不说对国家的大爱,单说对于家庭,我认为李白对家人的关怀与责任则远不如杜甫。这当然离不开他的洒脱奔放、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的性格本色。但是我总觉得,一个人若是不能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那就不要去构建它,或许我并不懂李白的苦衷,但至少在现实社会中我看法如此。在我看来李白根本不应该成家,他只适合做一个浪迹天涯、游览名山大川的游侠,当然,我并不是想剥夺李白的合法婚姻的权利。只是一个没有责任感而又相当自负的人,真的不宜成家立业,一个思想单纯而又追求自由的人也不适宜置身官场的勾心斗角之中,李白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脱俗的清高之士。如果我是李白,我会要么选择隐居的惬意生活,要么浪迹天涯、纵情于山水河川之间。但这也只是句玩笑话,因为我毕竟不是李白本人,纵使对李白的一切研究得有多透彻、深入,你终究不是李白,你也并未有过他的经历,更不可能乘时光穿梭机到达他的那个时代。后人对李白或杜甫的的研究,特别是思想上的研究,我认为也都只是一种被强加上我们后人的思想烙印的一种猜想而已。至于李白或是杜甫的真正的内心的情感,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当然我也并无意轻视某些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仅此发表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而已。

    其实,若是读完我的文章,或许会认为我喜好杜甫是多于李白的。其实,我是更喜欢李白的。李白的单纯让我觉得他的可爱,他的洒脱让我觉得他的飘逸,他的脱俗让我觉得他的神圣,他的积极向上更让我觉着生活处处都存在着希望与追求。我不喜欢杜甫的风格,但我欣赏他。因为他的仁者情怀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在自己已经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晚年凄惨境况下,还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充满着博爱的诗句!这种情怀实在不得不让人钦佩!

    总之,李白与杜甫,他们的相异的性格和经历促使了他们诗风的截然不同,却各自站在浪漫主义或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立场把盛唐诗歌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同时也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书写了最为光辉的一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重视≠复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