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李自成墓
姚时珍
从九宫山后山有路直通闯王陵,但据说下山路险,我们仍走前山道下山,经九宫山镇到闯王镇,再到牛迹岭,终于找到了闯王陵。
陵园里有一块墓碑,上有郭沫若书“李自成之墓”,碑后是一抔黄土,之后是石阶,上面是李自成纪念馆。馆内陈列图文虽然已破旧,但内容详细,资料很全。门前还有一块石板上刻有郭沫若的一则说明,他把通山县误为通城县。
纪念馆有三幅对联,其中姚雪垠先生的一首是:“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藏,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处,惟有英雄殉社稷;苦成十七载,铩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赤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
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的李自成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解说介绍,李自成(1606一1645)是党项族,原姓拓拔,原名鸿基,陕西省米脂李继迁寨人。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兵败京城,转回西安,退至襄阳,然后由武昌挥师东下南京。因清兵追击,征途受阻,李自成打算在江西湖北交界处建立抵抗根据地,他取道九宫山看地形,突遭清军袭击,仓促突围,单骑误入葫芦槽,被小源口寨勇头目程九伯杀害。李自成死后当地农民把他的尸骨葬在这里,建国后政府曾多次维修,增建了拱桥、层台、花坛、墓碑、陈列馆、休息厅等附属建筑。墓后高处耸立着下马亭,附近还有落印荡、激战坡等遗址。
如果当年李自成看好地形,召回旧部,重建根据地,那第历史可然就要另写了。
在拜谒李自成墓时,有一事让我费解。那就是在李自成蒙难处——激战坡拍照时,相机没作任何调试,而拍出的照片是血红色,我很不理解。我想,是不是九天之下的李自成在叹息自己过早的走了,或者说刚举起的旗帜没几天,皇位没坐稳,或者说没人伴随,而只有几只石狮孤守……
300多年来,李自成之死疑团重重,史学界各派争辩激烈。我们在纪念馆仔细看了李自成生平解说。解说以历史资料、图表、文字组成,简明扼要,对李自成一生作了客观评价。关于李闯王的归属,有两说,一是石门夹山寺当和尚,二是死于九宫山牛迹岭。顺治二年(1645年)李闯王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为民团首领程九伯所杀。纪念馆里陈列了程氏家谱,明末湖广总督何腾蛟给南明政府的奏折(李自成养子李来亨所率余部后随何氏抗清),清朝将领的文字。
《通山县乡土志略》:“牛迹岭,在县治东南七十里,相传老子骑牛过此,其迹尚存。明末李自成为程九伯所杀,葬此岭下”。
《九宫山志》:“道光间,牛迹岭居民锄地得马镫二,江北人胡某营肩挑贸易于此地,先后出钱数百换得之,洗涮细视作黄金色,上有永昌年号,闯物无疑也”。
康熙年间费密撰写的《荒书》中说:“李自成率十八骑,由通山过九宫山岭”时,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败。”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斗,程九伯不是对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并骑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杀之”。但刀一时没拔出。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以铲猛击李自成头部,即刻而亡。
看了这些史料,我们都认为,李闯王死于九宫山有确凿的根据。
作家姚雪垠在写给茅盾的一封信中说,关于李自成为什么会迅速失败,要作具体分析,客观形势的力量常常大过领袖个人的作用,所以历史上才有悲剧英雄。李自成也是个悲剧英雄。上述姚雪垠撰写的对联,正是表达了这个意思。
真是一抔黄土掩忠骨,几多沉思启后人。
加载中,请稍候......